
《诗·大雅·韩奕》:“ 韩侯 出祖,出宿于 屠 。 显父 饯之,清酒百壶。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毛 传:“蔌,菜殽也。笋,竹也。蒲,蒲蒻也。”后因以“韩侯蔌”指竹和蒲蒻。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满门 陶令 株,弥岸 韩侯 蔌。”
“韩侯蔌”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性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出处溯源
该词出自《诗经·大雅·韩奕》,描述韩侯出行时,显父设宴饯行的场景。诗中提到宴席上的菜肴有“炰鳖鲜鱼”,而蔬菜类(蔌)则选用“笋及蒲”。东汉学者毛亨在《毛传》中注解:“蔌”指菜殽,“笋”为竹笋,“蒲”即香蒲的嫩茎(蒲蒻)。
本义与引申
“韩侯蔌”最初特指宴席中的竹笋和蒲蒻两种食材,后逐渐演变为对这两种植物的并称。这一用法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将自然植物与礼仪文化结合,形成具有文学意象的典故。
词语构成解析
后世引用案例
宋代王安石在《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中化用此典,以“弥岸韩侯蔌”描绘岸边茂密的竹子和蒲蒻,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文意蕴。
“韩侯蔌”通过《诗经》宴饮场景的定格,将竹与蒲蒻并称,既体现古代饮食文化,又成为文人借物抒怀的意象符号。需注意该词属古典文学中的特定用法,现代语境较少出现。
《韩侯蔌》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它指的是韩信、侯蔌两位历史人物的合称。韩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侯蔌则是一位韩信的后代,对于韩信这一名字的正式记载尚缺乏明确的文献依据。
《韩侯蔌》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韩”字的部首是“韦”(音为wéi),在汉字字典中排第178个;“侯”字的部首是“亻”(音为rén),在汉字字典中排第9个;“蔌”字的部首是“艹”(音为cǎo),在汉字字典中排第140个。
根据笔画计算,《韩》字共有15笔,其中横17撇4竖2,总计23画;《侯》字共有8笔,其中横1撇2竖5,总计17画;《蔌》字共有14笔,其中横6撇2竖3,总计44画。
《韩侯蔌》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名将韩信和他的后代侯蔌。韩信是汉朝刘邦的得力干将之一,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侯蔌则是韩信的后代,尽管没有韩信那样的历史记载和成就,但也被后人所尊重。
《韩侯蔌》的繁体字为「韓侯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录,在古时候,《韩》字的写法是将部首“韦”放在上方,下方写上“分”字的组合,象征着韩信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侯》字则是将部首“亻”放在上方,下方写上“犬”字的组合,寓意着侯蔌统兵如犬的意味。
1. 韩侯蔌二人都是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
2. 传说中,韩信与侯蔌有着共通的军事智慧。
韩信、侯蔌、韩侯
韩信:刘邦之死(古代人名)
侯蔌:韩家墓葬(古代人名)
韩信与侯蔌并无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