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冒地薩怛嚩的意思、冒地薩怛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冒地薩怛嚩的解釋

梵語Bodhisattva的譯音。或譯為“菩提薩埵”。即菩薩。 唐 良贲 《仁王經疏》卷下三:“冒地薩怛嚩者,舊雲菩提,今雲冒地;舊雲薩埵,今雲薩怛嚩。於五字中此方語略,略彼三字,但雲菩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冒地薩怛嚩"是佛教術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 的古譯或音譯形式,指追求覺悟、利益衆生的修行者。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佛教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冒地(Bodhi)

    音譯自梵語“菩提”,意為“覺” 或“覺悟”,指對佛法真理的徹底通達,如《佛學大辭典》釋為“覺道” 。

  2. 薩怛嚩(Sattva)

    音譯自梵語“薩埵”,意為“有情” 或“衆生”,泛指一切有生命的存在 。

  3. 整體含義

    “冒地薩怛嚩”即“覺有情”,指“以智慧覺悟真理,并救度一切衆生” 的修行者(《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二、佛教語境中的引申義

  1. 大乘修行者的代稱

    指發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的菩薩,如觀世音、文殊等,強調慈悲與智慧并重(《大智度論》) 。

  2. 修行階位的象征

    在菩薩道中代表“自覺覺他” 的階段,需曆經十地修行,圓滿福德與智慧(《華嚴經》) 。


三、權威來源與學術依據

  1. 梵語詞源考據

    “Bodhisattva”由“bodhi”(覺) 與“sattva”(有情) 複合而成,漢譯兼顧音義(季羨林《梵語佛典研究》) 。

  2. 古譯演變

    唐代玄奘譯經時規範為“菩提薩埵”,而“冒地薩怛嚩”見于早期佛經異譯,反映中古漢語音韻特點(方廣锠《佛教文獻研究》) 。


參考文獻

  1.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1922年.
  2. 鸠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 後秦.
  3. 季羨林. 《梵語佛典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冒地薩怛嚩”是一個佛教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含義
    該詞是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對應漢譯“菩提薩埵”,即佛教中常稱的“菩薩”。唐代良贲在《仁王經疏》中解釋:“冒地”對應舊譯“菩提”(意為覺悟),“薩怛嚩”對應舊譯“薩埵”(意為有情衆生),合稱後簡化為“菩薩”。

  2. 語義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藏語“出類拔萃”,但更多權威佛教文獻(如、3、4、6)明确指出其為梵語音譯,與菩薩概念直接關聯。需注意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語義差異。

  3. 佛教語境中的意義
    菩薩在佛教中指發願覺悟、普度衆生的修行者,介于佛與衆生之間,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均屬此範疇。

提示:若需進一步探究,建議參考唐代佛經注疏或梵漢對照詞典,以區分音譯與意譯的演變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

愛博而情不專胞胎北魏備詳焙治冰天草猝倡言船廠湊興代及地師馱裝蠹折惡貫滿盈飛飜分徹風颷國廄故訓涵洞後名壞坐悔恡澆水積沙成塔舊臘口多累煩亮直連鴻靈峯啉啉留中禮儀之邦露蠶冒夜魔障仆妾窮士秋室區析刃具三尺銅三達德散說設險士宦士林館首惡死口私聽殄廢統購同裘危台忤逆不孝誣陷吳興體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