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奔西撞的意思、東奔西撞的詳細解釋
東奔西撞的解釋
[flee in all directions]沒有目的和方向地慌忙奔走。亦作“東穿西撞”
東穿西撞,但聞街談巷語,東一堆西一簇,說某家送了幾千兩,某家送了幾百兩。——《隋唐演義》
詳細解釋
形容無固定目标,到處亂闖。 明 高濂 《玉簪記·依親》:“驟然起兵戈,擾攘。卷塵飛,東奔西撞,嬌兒拆散知何往?”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撞的解釋 撞 à 沖打,碰擊:撞鐘。撞車。撞擊。頂撞。沖撞。 碰見,無意中遇到:撞見。 試探:撞大運(碰運氣)。 碰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東奔西撞”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無固定目标、慌亂奔走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指沒有明确方向或目的,四處亂闖、倉促行動。常用來描述人在慌亂、迷茫或緊急情況下失去章法的行為。
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高濂的《玉簪記·依親》:“驟然起兵戈,擾攘。卷塵飛,東奔西撞,嬌兒拆散知何往?”。
語法與用法
- 詞性:中性成語。
- 結構:聯合式(由“東奔”和“西撞”兩部分并列組成)。
- 功能:多作謂語、賓語或狀語,如“吓得衆人東奔西撞”。
近義詞
例句
- 清代《說呼全傳》中:“禅杖飛舞,吓得兵将東奔西撞。”
- 《隋唐演義》中:“東穿西撞,聽街談巷議。”
該成語通過“東”“西”的方位對立和“奔”“撞”的動作描寫,生動刻畫了慌亂無序的狀态。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常見于描述突發危機或混亂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奔西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東跑西碰,行動雜亂無章。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 一為“東”字的部首“一”,二為“奔”字的部首“大”,三為“撞”字的部首“手”。它的總筆畫數是18畫。這個成語源自民間故事,用以形容一個人行動匆忙,東跑西碰,沒有目标和計劃。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漢字寫法也與現代相近,無太大變化。例句:他最近工作繁忙,整天東奔西撞,沒有時間休息。這個成語可以用來組詞,如“東奔西走”、“東跑西竄”等。它的近義詞有“東忙西亂”、“東忙西碌”等,反義詞則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