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王符 《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後因以“隨聲吠影”比喻一經他人嗾使,便不分是非曲直,對人橫加噬齧。 清 王韬 《代上廣州府馮太守書》:“甚有儒冠而獸行者,一為衣食所驅,遂至隨聲吠影,恬然不知恥,悍然罔所顧。”
“隨聲吠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suí shēng fèi yǐng,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核心含義
比喻一旦被他人唆使,便不分是非曲直,盲目附和并對人橫加攻擊。常用于形容缺乏獨立判斷、盲目跟風的行為,含貶義。
出處
源自東漢王符的《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原意是“一隻狗看到影子叫,其他狗也跟着叫”,後演變為成語,強調盲目從衆的負面現象。
該成語揭示了人性中盲目跟從的弱點,常用于批判社會或群體中無主見、易受煽動的現象。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潛夫論》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隨聲吠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跟着聲音叫喊而沒有實際行動。
《隨聲吠影》的拆分部首是隹(zhui)和口(kou),總共有10個筆畫。
《隨聲吠影》最早出自明代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故事中,有一隻猴子因為聽到一隻野狗的叫聲而吠叫,但卻沒有真正去追趕野狗。這個成語由此引申為指行動虛浮,隻會空談而不付諸實際行動。
《隨聲吠影》(隨聲吠影)是《隨聲吠影》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隨聲吠影》的寫法可以是隨聲吠影。
他常常隻是隨聲吠影,從來沒有真正實踐過自己的承諾。
- 隨風倒柳
- 吠形吠聲
- 影響
- 胸有成竹
- 虛張聲勢
- 空談
- 言出必行
- 言行一緻
- 有誠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