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魯人的意思、魯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魯人的解釋

(1). 魯國 人。《禮記·檀弓下》:“ 魯 人有 周豐 也者。”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 魯 人晨哭,而 顔淵 察其生離。”

(2).特指 孔子 。 明 張文邦 《署感知編後》詩:“何當中道絶,麟喪 魯 人憐。”

(3).愚笨、魯鈍的人。《左傳·文公十五年》:“魯人以為敏。” 孔穎達 疏:“魯人,魯鈍之人。”《禮記·檀弓下》:“ 容居 ,魯人也,不敢忘其祖。” 鄭玄 注:“魯,魯鈍也。” 明 高啟 《秋日江居寫懷》詩之七:“薄俗相輕吾敢怨,魯人猶自笑東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魯人”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指代
    指春秋時期的魯國百姓或山東人。魯國為周代諸侯國,位于今山東省西南部,故“魯人”常作為山東地區的代稱。例如《禮記》中“魯人有周豐也者”即指魯國百姓。

  2. 特指孔子
    因孔子是魯國人,後世文獻中“魯人”可代指孔子。如明代張文邦詩句“麟喪魯人憐”中的“魯人”即指孔子。


二、引申含義

  1. 形容愚鈍或粗俗之人
    古代文獻中,“魯”有魯鈍之意,故“魯人”可指愚笨、不谙禮儀的人。例如《禮記》鄭玄注:“魯,魯鈍也”。但需注意,此用法帶有貶義,可能源于魯國注重禮儀的文化背景,反襯出不懂禮者為“魯鈍”。

三、文化象征意義

魯國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孔子思想影響深遠,“魯人”亦承載山東地域的文化認同。齊魯文化融合周禮與東夷傳統,形成中華文明主幹,使“魯人”成為禮儀與智慧的象征之一。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敬德聞聽言道:‘吾乃山野村夫,一粗魯人也’”中為貶義,而“魯人晨哭,顔淵察其生離”則指魯國百姓。

網絡擴展解釋二

《魯人》的意思

《魯人》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代魯國的人民,也可以泛指魯國的居民。

拆分部首和筆畫

《魯人》可以拆分為“魚”(魚)和“如”兩個部首。

部首“魚”(魚)的筆畫數為10,部首“如”的筆畫數為6。

來源

《魯人》一詞來源于古代魯國,它是魯國人民的代稱,反映了當時的曆史背景和社會形态。

繁體

《魯人》的繁體字為「魯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魯人」通常寫成「魯人」或「魯民」。

例句

1. 魯人勤勞智慧,将魯國打造成了一個繁榮富饒的國家。

2. 魯國的文化底蘊深厚,魯人自豪地傳承着這一寶貴的遺産。

組詞

1. 魯人員:指魯國的普通百姓。

2. 魯人風俗:指魯國人民的風俗習慣。

3. 魯人文化:指魯國人民的曆史、藝術、哲學等文化瑰寶。

近義詞

魯國人民、魯國居民、魯人民衆

反義詞

非魯人、外地人、外省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