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防的意思、備防的詳細解釋
備防的解釋
防備。《世說新語·言語》“ 王凝之 ” 劉孝标 注引《晉安帝紀》:“ 凝之 事五鬥米道, 孫恩 之攻 會稽 , 凝之 謂民吏曰:‘不須備防,吾已請大道,許遣鬼兵相助。’”
詞語分解
- 備的解釋 備 (備) è 完全,應有的都有了:具備。完備。求全責備(要求全面、完美)。 事先安排好:預備。防備。準備。籌備。備案(向主管機關做書面報告,以備查考)。備注。備忘錄。 設施:設備。裝備。軍備。 筆
- 防的解釋 防 á 戒備,預先作好應急的準備:防止。防備。預防。防範(防備,戒備)。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嚴格控制個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敵一樣)。防微杜漸(在壞事和錯誤剛冒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以免發展下去)。 守衛
網絡擴展解釋
“備防”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防備”,指預先做好準備以應對可能的危險或攻擊。以下從詞義解析、用法示例、典故出處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備防”由“備”(準備、戒備)和“防”(防禦、預防)兩個動詞并列組成,強調通過預先準備來防範潛在風險。例如:
- 《晉安帝紀》記載:“凝之謂民吏曰:‘不須備防,吾已請大道,許遣鬼兵相助。’”(此處指王凝之認為無需防備,因已請宗教力量相助)。
-
近義詞與辨析
- 防備:與“備防”同義,均指預先準備應對危險,但“防備”更常用。如《後漢書》提到“防備不虞”。
- 防禦:側重抵禦已發生的威脅,而“備防”更強調預防性措施。
二、用法與語境
- 古代文獻:多用于軍事或災害預防場景。例如《世說新語》注引中,描述戰亂時期的應對策略。
- 現代使用:現已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防備”“防範”等詞替代,但仍可見于曆史文本或特定領域(如消防宣傳中的“清明備防火災”)。
三、相關拓展
- 文化背景:中國古代重視“居安思危”,類似詞彙如“未雨綢缪”“防患未然”均體現這一思想。
- 漢字解析:
- 備:包含“完全準備”(如“求全責備”)和“設施”(如“裝備”)兩層含義。
- 防:本義為堤壩,引申為阻擋(如“邊防”“防微杜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世說新語》相關注釋(來源:、4)。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備防(bèi f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備” 和 “防”。部首 “備” 指的是準備、安排等意思,而部首 “防” 則是指防止、抵禦等意思。備防的意思是事先做好準備,防範可能發生的事情。
根據漢字的筆畫順序,備的筆畫為7,防的筆畫為6,所以備防的總筆畫數為13。
關于備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在古代,人們面臨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和威脅,為了保護自身和財産的安全,就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和防範,避免損失和危險。因此,人們創造了備防這個詞,來表示事先準備和防範。
備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一樣,都是“備防”。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備的寫法是象形的,表示東斜放的箭;防的寫法也是象形的,是兩個寸字相交疊。可以看出,古人通過形狀來表達備防的含義。
以下是幾個例句,來展示備防的使用情境:
1. 我們要在出發前備防好一切可能的意外情況。
2. 讓我們共同備防犯罪行為的發生。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防備、備戰、備用等。
備防的近義詞可以是:預防、防備、防範。
備防的反義詞可以是:掉以輕心、漏防、疏忽。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