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狩獵。 南朝 宋 何承天 《安邊論》:“蒐獵宣其號令,俎豆訓其廉恥。”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 康熙 中,藩王進獻,以為蒐獵之所。”
2.搜求;獵取。 明 王守仁 《答顧東橋書》:“世之儒者,慨然悲傷,蒐獵先聖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補於煨燼之餘。”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八·五言律祖》:“餘更蒐獵 梁 陳 間,得聲調大同者十數首。” ********* 《秋色》詩:“松鼠們張張慌慌地在葉間爬出爬進,蒐獵着他們來冬糧食。”
3.猶涉獵。 元 揭傒斯 《劉福墓志銘》:“十歲聞科舉行,即大喜,忘晝夜,廢寝食,蒐獵經史,旁人捷出,務為無所不知。”
“蒐獵”是一個多義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狩獵活動
本義指古代帝王或貴族的田獵行為,特指春秋時期的季節性狩獵。例如南朝何承天《安邊論》提到“蒐獵宣其號令”,指通過狩獵活動訓練軍隊紀律;清代《嘯亭雜錄》記載康熙年間将藩王進獻之地作為“蒐獵之所”,體現其軍事演練性質。
搜求與獵取
引申為對文獻、知識或資源的廣泛搜集。明代王守仁《答顧東橋書》中“蒐獵先聖王之典章法制”,指儒家學者對古代典籍的整理;聞一多詩句“蒐獵着他們來冬糧食”則用拟人化手法描述松鼠覓食,賦予文學色彩。
涉獵與泛覽
元代揭傒斯《劉福墓志銘》中“蒐獵經史”表示廣泛閱讀經史典籍,強調知識的廣博性,與“涉獵”含義相通。
補充說明:
“蒐”字本義為茜草(可制紅色染料),因通假“搜”而衍生出“探索”“聚集”等含義。古代田獵活動常與軍事訓練結合,如《左傳》記載春獵稱“蒐”,冬獵稱“狩”,故“蒐獵”在曆史語境中多具儀式性和功能性。
蒐獵(sōu liè)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搜集和狩獵。一般用來形容人們搜索、尋找和狩獵動植物的行為。
蒐獵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和犭(犬旁),由「艹犭」組成。根據部首的不同組合,可以對應不同的漢字。
蒐的筆畫數是9畫,獵的筆畫數是10畫。
蒐獵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傳》武王解蒐獵篇。在繁體中,蒐獵的寫法也是蒐獵。
在古代漢語中,蒐的寫法是辶(辵)+ 祛,表示搜索、尋求的意思。獵的寫法是䏉(犭) + 曳,表示捕捉、捕獵的意思。
1. 他們前往深山蒐獵,尋找珍貴的野生動物。
2. 在古代,士人常以蒐獵的方式來修身養性。
1. 搜集品蒐獵(sōu jí pǐn sōu liè):指搜集各種珍貴物品,包括文物、古董等。
2. 蒐獵者(sōu liè zhě):指從事搜集和狩獵活動的人。
3. 蒐獵場(sōu liè chǎng):指專門用于搜集和狩獵的場所。
1. 打獵(dǎ liè):指人們出外尋找并捕獵獵物。
2. 尋覓(xún mì):指四處尋找、搜索。
3. 探索(tàn suǒ):指勘探、探究未知的事物。
1. 保護(bǎo hù):與蒐獵相反,指關注和保護動植物及其栖息地。
2. 保存(bǎo cún):與蒐獵相反,指将珍貴的事物保留、儲存起來。
3. 收藏(shōu cáng):與蒐獵相反,指收集珍貴物品并保存起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