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葦内壁的薄膜。《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大蔟” 唐 孔穎達 疏:“ 熊氏 雲:‘按吹灰者,謂作十二律管,於室中四時位上埋之,取蘆莩燒之作灰,而實之律管中,以羅縠覆之,氣至則吹灰動縠矣。’”
“蘆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蘆莩(拼音:lú piǎo)指蘆葦莖稈内壁的薄膜。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出現,例如《禮記·月令》的唐代注釋中提到,用蘆莩燒灰填充律管,通過觀察灰的震動判斷節氣變化。
象征疏遠關系
因蘆莩本身輕薄且附于蘆葦内部,古人用它比喻血緣疏遠的親戚,如“葭莩之親”(“葭”即初生蘆葦,“莩”同“蘆莩”)。
文化應用
古代科學實驗中,蘆莩灰被用于律管測節氣,體現其物理特性的利用。
部分資料注音為“lú fú”,但主流文獻及《漢語大詞典》均标注為“lú piǎo”,建議以後者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及唐代孔穎達的注疏原文。
蘆莩,出自《楚辭·離騷》。在這裡指的是蘆葦的根莖,具有藥用價值。蘆莩有清熱、利濕、祛風*********,常用于治療濕熱病症。
蘆莩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艸(草字頭)和并。蘆莩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蘆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楚辭·離騷》中,是大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篇辭章。屈原以深刻的哲理和優美的詞曲表達了他對故土的眷戀和對戰争的痛惜。
蘆莩的繁體字為蘆蕪。
在古代,蘆莩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根據古籍記載,蘆莩的古漢字寫作蘆蕪。
1. 服用蘆莩湯可以清熱解毒。
2. 這個藥方中加入了蘆莩,用來治療濕熱病症。
蘆莩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蘆莩莖、蘆莩湯、蘆莩粉等。
蘆莩的近義詞有蘆荟、蘆根。
蘆莩的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