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麻皮皴的意思、麻皮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麻皮皴的解釋

狀如麻皮的皴筆。畫山石法之一。 元 湯垕 《古今畫鑒·唐畫》:“ 董元 ( 董源 )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穠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麻皮皴,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非常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一種皴法技法,主要用于表現山石、坡岸的紋理結構和質感。其名稱形象地來源于所畫出的線條效果類似于麻纖維的表皮肌理。以下是從漢語詞典及繪畫專業角度對其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特征: 麻皮皴,亦稱“披麻皴”。其基本技法特征是:運用中鋒或略帶側鋒的筆觸,以相對柔韌、綿長、平行的線條(或略帶弧度和交叉)來勾勒和皴擦山石的輪廓與體面。這些線條通常平行排列或呈放射狀組合,線條本身圓渾松秀,疏密有緻,整體效果如同披覆在山石表面的麻纖維或麻布紋理,故名“麻皮皴”或“披麻皴”。它擅長表現土質松軟、草木覆蓋的江南丘陵地貌,營造出渾厚蒼茫、溫潤秀逸的意境。

  2. 技法特點與表現效果:

    • 線條形态:線條以中鋒為主,講究圓勁含蓄,力透紙背而不露鋒芒。線條長短、疏密、濃淡、幹濕根據山石結構和畫面需要變化。
    • 組織方式:線條多呈平行或近似平行排列,有時也根據山勢走向略有交叉或聚散,形成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紋理結構。
    • 質感表現:主要用于表現土石相間、植被豐茂的山體,能有效傳達出山石土壤的松軟感、厚重感和自然風化侵蝕的痕迹,區别于表現堅硬岩石的斧劈皴等。
    • 空間營造:通過線條的疏密、濃淡變化,可以暗示山石的陰陽向背和空間縱深。
  3. 曆史淵源與代表畫家: 麻皮皴(披麻皴)技法相傳由五代南唐畫家董源所創,并在其描繪江南景色的作品中臻于成熟(如《潇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其弟子巨然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技法。後世文人畫家,尤其是“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瓒、吳鎮)以及明代沈周、文徵明等,均深受其影響并廣泛應用和演變此皴法,使其成為南宗山水畫的核心技法之一。

  4. 分類與變體: 根據線條長短和組合方式,麻皮皴(披麻皴)常被細分為:

    • 長披麻皴:線條較長,舒展流暢,更顯秀潤平和(董源、巨然、黃公望多用)。
    • 短披麻皴:線條較短促,排列更緊密,顯得渾厚蒼茫(沈周、吳鎮多用)。
    • 解索皴:由披麻皴演變而來,線條扭曲如解開的繩索,更具動感和力度(王蒙多用)。
  5. 在畫論中的地位與意義: 曆代畫論均高度評價麻皮皴(披麻麻皴)的藝術價值。它被視為表現“平淡天真”、“渾厚華滋”美學理想的典型手段,是文人山水畫抒情寫意的重要語言載體。其技法規範和對自然山水的提煉方式,深刻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

參考文獻與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麻皮皴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重要皴法技法,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麻皮皴(拼音:má pí cūn)是山水畫中表現山石紋理的筆法,因線條形态類似麻纖維的散亂紋理得名。元代湯垕《古今畫鑒》記載,五代畫家董源首創此法,通過疏密有緻的細長線條表現土山質感。

二、技法特點

  1. 線條特征:用淡墨勾勒細長柔線條,平行或錯落排列,形如麻皮自然垂落;
  2. 表現對象:適用于江南地區平緩土山的細膩紋理,能體現山石陰陽向背的立體感;
  3. 分類演變:董源多用短披麻皴(線條較短),其弟子巨然發展出長披麻皴(線條更舒展)。

三、藝術影響
作為江南山水畫派的核心技法,麻皮皴與北方斧劈皴形成鮮明對比,奠定了文人畫對溫潤山水的審美基調。明清時期諸多畫家如沈周、董其昌等均受其影響。

注:該技法在古籍中亦作“披麻皴”,二者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挨靠北監鼻頭出火伯克蟾蜍坑徹夜蕩檢踰閑東學兒曹負芒披葦斧木改換幹脆高祖王母割須棄袍故歇行思坐憶合作紅燈照簧誘歡熱徽章江山好改,本性難移街頭巷尾娟妍課簿昆仲廓恢蘭花指良沃落筆慮懷瞑瞞内銷牆籬鉛虎竊眸輕欺全安三不惑沙墋山公啟召棠沙參深味拾翠踏青守一帥導束身自修松喬遷景堂口丸擀望鄉堆枉妝辒涼污世巷術鄉物銷魂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