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缰的意思、垂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缰的解釋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三:“ 苻堅 為 慕容沖 所襲, 堅 馳騧馬,堕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踟蹰,臨澗垂鞍與 堅 。 堅 不能及,馬又跪而授焉, 堅 援之,得登岸而走 廬江 。”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述此事作“垂韁”,引 李子田 曰:“馬有垂韁之恩始此。”古詩文中常用作報恩的典故。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但聞争曳組,詎見學垂韁。”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想當日狗有展草之恩,馬有垂韁之報。禽獸尚然如此,何況你乎!” 明 《殺狗記·拒絕喬人》:“常言狗有溼草義,馬有垂韁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垂缰”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與“報恩”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典故來源

“垂缰”最早見于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卷三,記載了前秦苻堅被慕容沖襲擊時的一段故事:苻堅的馬在危急時刻垂下缰繩(一說馬鞍),幫助他脫險逃生。這一典故被後世稱為“垂缰之義”,用以比喻動物或人知恩圖報的行為。

二、基本詞義

  1. 字面意義
    字面指“垂下缰繩”,即放松對馬匹的控制。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用于引申義。

  2. 引申含義
    根據典故,成語“垂缰”或“垂缰之義”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示“報恩”或“感恩圖報”。例如元代孟漢卿的雜劇《魔合羅》中曾引用此典,強調恩義的重要性。

三、争議與擴展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失去控制權”,可能與字面含義混淆。但結合高權威性文獻(如、6、7),主流觀點仍以“報恩”為核心。清代周亮工在《書影》中亦明确将此典故與“恩義”關聯。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創作,常見于詩詞、典故引用。例如:

“但聞争曳組,讵見學垂缰。”
——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

建議需要完整典故出處時,可參考《異苑》或《鏡花緣》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缰是一個詞彙,意思是懸垂着的馬缰繩,可以用于比喻某個人或物的控制權或權力。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長"和"缶",共有10個筆畫。垂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馬車駕馭時期,用于形容駕車者手中的權力和控制能力。在繁體字中,垂缰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是與現在相同。 以下是關于垂缰的例句: 1. 他手握着垂缰,牢牢地掌握住了局面。 2. 領導者應該始終對權力保持垂缰的控制。 可以根據需要組成以下相關詞彙: 1. 組詞:垂缰權、垂缰者、垂缰者的責任 2. 近義詞:掌控、操縱、支配 3. 反義詞:放手、釋放、放松 希望以上回答滿足了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