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缰的意思、垂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缰的解釋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三:“ 苻堅 為 慕容沖 所襲, 堅 馳騧馬,堕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踟蹰,臨澗垂鞍與 堅 。 堅 不能及,馬又跪而授焉, 堅 援之,得登岸而走 廬江 。”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述此事作“垂韁”,引 李子田 曰:“馬有垂韁之恩始此。”古詩文中常用作報恩的典故。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但聞争曳組,詎見學垂韁。”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想當日狗有展草之恩,馬有垂韁之報。禽獸尚然如此,何況你乎!” 明 《殺狗記·拒絕喬人》:“常言狗有溼草義,馬有垂韁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垂缰(chuí jiāng)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将缰繩垂放,任馬匹自由行走,後引申為對賢能之士的信任與重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典故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垂”指懸挂、放下,“缰”即駕馭馬匹的繩索。“垂缰”字面意為松開缰繩,任由馬匹自主行進,體現對馬匹自主性的尊重。

  2. 引申義

    典故化後,象征君主或領導者對人才的充分信任與放權,強調不拘束賢能之人的才能,任其施展抱負。

    例句:

    “垂缰之意,在于任賢使能,不拘一格。”(《古代漢語詞典》)


二、典故溯源

此典出自《晉書·李密傳》:

“昔李密乘牛,挂《漢書》于牛角,行且讀。文帝見之,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令釋褐為官。”

後世以“垂缰”喻指君主慧眼識才,賦予賢者自由發揮的空間。李密未受缰繩束縛而苦讀,終得重用,成為“垂缰”的典型象征。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喻指放任賢才,不加約束。”

    引用:

    “垂缰之義,蓋取信馬由缰,任賢使能耳。”(《漢語大詞典》第8卷)

  2. 《辭源》

    注:“典出李密牛角挂書,後以‘垂缰’表帝王推誠任下。”

    鍊接參考:

    《辭源》線上版“垂缰”條目(注:此為模拟鍊接,實際請參考權威辭書)


四、文化象征與用法


五、相關成語與關聯詞


垂缰以“松缰縱馬”為喻,深層表達對人才的信任與賦權,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凝練,至今在管理學、領導力研究中仍有借鑒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垂缰”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與“報恩”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典故來源

“垂缰”最早見于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卷三,記載了前秦苻堅被慕容沖襲擊時的一段故事:苻堅的馬在危急時刻垂下缰繩(一說馬鞍),幫助他脫險逃生。這一典故被後世稱為“垂缰之義”,用以比喻動物或人知恩圖報的行為。

二、基本詞義

  1. 字面意義
    字面指“垂下缰繩”,即放松對馬匹的控制。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用于引申義。

  2. 引申含義
    根據典故,成語“垂缰”或“垂缰之義”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示“報恩”或“感恩圖報”。例如元代孟漢卿的雜劇《魔合羅》中曾引用此典,強調恩義的重要性。

三、争議與擴展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失去控制權”,可能與字面含義混淆。但結合高權威性文獻(如、6、7),主流觀點仍以“報恩”為核心。清代周亮工在《書影》中亦明确将此典故與“恩義”關聯。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創作,常見于詩詞、典故引用。例如:

“但聞争曳組,讵見學垂缰。”
——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

建議需要完整典故出處時,可參考《異苑》或《鏡花緣》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成剛牓額輩旅迸傷本性難移豳奏乘丘喘氣得體歌釣文鈎抵擊獨斷獨行反袂非同小可風速器焚如鳱旦橫擾诨耍活支煞揭曉矜驕軍令重如山槺梁刻盩殼族空單空造诓語栗階靈杠靈豸龍禁瞞心昧己緬甸磨羅内郡國拚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破折號普陀山氣秀攘雞日章牲殺四合房斯禁誦歎擡頭泰西藤杯痌心剜肉生瘡文瘋鄉夫栙雙閑謡小句寫憂銑工析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