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治愈膏肓之疾。 清 褚廷璋 《徐勇庭到都晤贈》詩:“起肓砭疾藉良友,定許唱和同于喁。”
“起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拼音:qǐ huāng
釋義:
“肓”指心髒與膈膜之間的部位(見),古代醫學認為“膏肓”是藥力難及之處,故“病入膏肓”形容病症嚴重。而“起肓”則反其意,表示治愈膏肓之疾,比喻解決極難處理的問題。
例證:
清代褚廷璋在《徐勇庭到都晤贈》中寫道:“起肓砭疾藉良友”,意為“通過良友的幫助治愈頑疾”(見)。
部分詞典(如)将“起肓”解釋為“病症初期”或“事物出現問題的開端”,但這種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誤讀。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詞典》)或專業醫學文獻以獲取更精準的解讀。
起肓是一個漢字,其意思是人起病。它由肓(huāng)和起組成。
肓是由肉部首和荒字形構成的,表示人的腹部。起是由起部首和蟲字形組成的,表示動作從下往上。所以起肓的總體意思是人體内部發生疾病而出現症狀。
“起肓”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馬谡的《世說新語·文學》中。在古代文獻和古代醫學著作中,起肓是一個常用詞彙。
繁體字中的起肓保留了原始的形狀和結構,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相對簡單,起肓的古代寫法類似于現在的版本,隻是筆畫的順序和結構有所不同。
以下是起肓這個詞在句子中的應用:
1. 突然間起肓,他當即被送往醫院。
2. 據說他起肓了,為他祈福吧。
組詞:起病、肓疾、肓癰、發肓。
近義詞:生病、發病、患病。
反義詞:痊愈、康複、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