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玃的意思、猱玃的詳細解釋
猱玃的解釋
泛指猿猴。 唐 杜甫 《瞿塘兩崖》詩:“猱玃鬚髯古,蛟龍窟宅尊。” 宋 王禹偁 《酬種放徵君》詩:“重取正衣冠,寵裹山猱玃。”
詞語分解
- 猱的解釋 猱 á 古書上說的一種猴。 古琴彈奏的一種指法:吟猱。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玃的解釋 玃 é 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子:“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 古同“攫”。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猱玃(náo jué),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猱”和“玃”兩個表示猿猴類動物的單字組成,泛指猿猴。其詳細釋義如下:
-
基本釋義:
“猱玃”指猿猴,是古代對靈長類動物中猴、猿一類動物的統稱或并稱。這兩個字常連用或對舉,強調其同屬猿猴類。“猱”通常指體型較小、行動敏捷的猴子或猿類,“玃”則多指體型較大的猿類,如大猩猩(古稱)或泛指大猴。
-
單字解析與來源:
- 猱 (náo):
- 本義:古書上說的一種猴。《說文解字》:“猱,獶(náo)也。從犬,柔聲。” 段玉裁注:“猱,母猴也。” 意指一種猿猴。
- 特征:常形容其輕捷、善攀援。如《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比喻本性如此,無需教導。
- 玃 (jué):
- 本義:大母猴(即大猿)。《說文解字》:“玃,母猴也。從犬,矍聲。”《爾雅·釋獸》:“玃父,善顧。” 郭璞注:“貑玃也。似猕猴而大,蒼黑色,能攫持人,好顧盼。” 指一種大猿,善于張望。
- 特征:常指體型較大、性情可能較兇猛的猿類。
-
用例與引申:
- 古籍中常“猱玃”連用或并舉,泛指猿猴。例如:
- 漢·王延壽《王孫賦》:“原天地之造化,實神偉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信無物而弗為。有王孫之狡獸,形陋觀而丑儀。顔狀類乎老公,軀體似乎小兒。眼睚(yá)䁔(xuān)以(左目右穴)(xuè)恤,視(左目右戢)(jí)睫以(左目右睘)(qióng)睳(huò)。……或蹂(róu)躏(lìn)而(上鹿下夭)跳,或(上鹿下夭)跳而(上鹿下夭)踔(chuō)。紛(左飠右贲)(fén)贲(fèn)而(左飠右贲)贲(fèn),豁(左飠右各)(hè)阍(hūn)以(左飠右各)阍(hūn)。生深山之茂林,處嶄岩之崎嶇(qí qū)。” (此賦雖以“王孫”為題,但描繪對象實為猿猴類,“猱玃”常作為此類動物的代稱)。
- 也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相貌類似猿猴(常含貶義)。
-
詞義演變:
“猱玃”作為特定複合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基本隻出現在古籍或引用古語的語境中。其單字“猱”在成語“教猱升木”(比喻教唆壞人做壞事)中尚有留存,“玃”則幾乎不再單獨使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猿猴”、“猴子”、“猿類”等詞指代相應的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2010).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可查詢線上版:國學大師 - 漢語大詞典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
-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 (1981). 說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晉)郭璞 注. 爾雅注 (見于《十三經注疏》本). (可參考線上資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爾雅 https://ctext.org/er-ya/zh)
- 康熙字典(影印本). (可參考線上版:康熙字典網上版 https://www.kangxizidian.com/)
網絡擴展解釋
“猱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猱”和“玃”兩個單字組成:
-
猱(náo)
原指一種猿猴類動物,體形較小,行動敏捷。在古籍中常被用來代指靈巧的猴類,如《詩經·小雅》有“毋教猱升木”之句,即用“猱”的自然習性作比喻。
-
玃(jué)
指一種大猴或猿類,古代文獻中多描述為體型較大的靈長類動物。《說文解字》釋為“母猴”,《呂氏春秋》中也提到“狗似玃,玃似母猴”,可見其形象與猴、猿相關。
合稱“猱玃”時,通常泛指猿猴類動物,或特指不同種類的猴、猿,常見于古文對自然生物的概括性描述。例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曾用“獑胡猱玃”并列,形容山林中的猿猴族群。
注意:該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若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您有具體出處,可補充說明以便更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邦畿扳留倍裡尼兵員波峭不慌不忙抽鼻子黛葉單行大寝達聽得輿踧迫奪胎換骨耳聾眼黑貳音崗頭澤底涵管函件花胡衕怙寵家鬼枷警講劘經受積朔久道卷阿刻暴客囊狂漢淪薄盲冥毛臉耄朽鈕子鞶裂憑中批評家诮駡氣鍋雞欺君罔上齊賬世代相傳時舞手生題參踢達通俗化僞朝韡煌溫差電偶文書爻五情無天嫺習鹹韺小品笑忻細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