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輕侮有德行的人。《書·畢命》:“以蕩陵德,實悖天道。” 孔穎達 疏:“世有祿位之家,恃富驕恣,少能用禮,以放蕩之心,陵邈有德之士,如此者實悖亂天道。”
陵德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語素及古籍用例中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可作如下釋義:
一、核心釋義
指輕慢、欺侮有德行之人。其中“陵”通“淩”,意為欺壓、侵犯;“德”指有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或德行本身。該詞強調對道德尊嚴的冒犯,帶有書面語色彩,多見于古代文獻。
二、語源與結構分析
本義為大土山(《說文解字·阜部》),引申為“超越”“欺壓”,如《禮記·中庸》"在上位不陵下"。此義項與“淩”相通,表侵犯之意。
指道德準則或賢德之人,如《論語·裡仁》"德不孤,必有鄰"。
複合詞“陵德”屬動賓結構,字面即“淩駕于德行之上”,隱含對道德規範的踐踏。
三、古籍用例佐證
《尚書·周書·畢命》載:"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悖天道"。此處"陵德"指世族子弟恃勢輕慢道德,與釋義高度契合。此例亦被《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387頁)收錄為典型書證。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極少獨立使用“陵德”,多出現于文言研究或曆史文本解讀。需注意與近義詞“淩辱”“亵渎”的差異:
來源: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尚書》原典文本分析。
“陵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輕侮有德行的人,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對品德高尚者的不尊重或冒犯,即“以權勢或傲慢态度踐踏他人德行”。
字義分解
部分資料(如)将“陵德”擴展為違背道德規範的行為,強調對倫理底線的破壞。例如:恃富驕恣、不守禮法等均可歸為“陵德”。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權貴階層負面行為的批判,如《畢命》中批評世祿之家“以蕩陵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尚書》及漢典等權威來源。
柏海百利保歸标揭筆管樹必經之路不弱懲勸赤茀蹴蹑戴進兜風鬥文反杜林論番番峰嶺敷廣父息杠子恭畏廣會駭恐豪眉火兵角觜巾盥鏡中鸾墐竈開斛開浚冷話躐玷龍藏名氣謬妄末茶澎湖列島披撥破二作三曝芹牽弓荠苨球魚區冶取諸宮中燃糠自照人節生憐瑣蛣俗字天摧地塌天中之山停業剸割晚霜問察缊韨無了嗚邑效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