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latly]∶一口咬定
矢口否認
(2) [speak thoughtlessly or cacually]∶隨口;信口
矢口成篇
(1).猶開口,隨口。常表示不用思索,或敏捷。 漢 揚雄 《法言·五百》:“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 汪榮寶 義疏:“矢口肆筆,猶雲正口直筆,言不假思索也。” 明 屠隆 《綵毫記·散財結客》:“奇哉!矢口成篇,雄壯激烈,真才子也。” 清 曹寅 《病起弄筆戲書》詩:“鯫生腸無一勺油,矢口便駡東諸侯。” 劉師培 《論近世文學之變遷》:“﹝縱橫家流﹞擅專對之才,泉湧風發,辯若懸河,雖矢口直陳,自成妙論。”
(2).誓口。謂賭咒發誓,一口咬定。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張炳垣傳》:“﹝ 劉鴉頭 ﹞被搒掠無完膚,矢口不吐同謀一人。”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轶聞·良吏平反冤獄》:“及 張君 蒞任,過堂見此婦神氣靜雅,舉止大方,謂必非逼死其姑者,疑其有冤,再三研詰,矢口不移。”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章:“母子二人很奸狡,矢口咬定沒有人來過。”
“矢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堅決否認或肯定
指态度堅定、毫不猶豫地表達觀點,常見于否定語境,如“矢口否認”。該用法強調“一口咬定”,帶有不容置疑的意味。
隨口、信口
表示未經思考或敏捷地表達,如“矢口成篇”。此義項源自漢代揚雄《法言·五百》中“聖人矢口而成言”,形容言辭流暢自然。
否定語境
被告矢口否認指控。()
清代案例中,證人“矢口不吐同謀一人”。()
敏捷表達
明代屠隆記載某人“矢口成篇,雄壯激烈”。()
“矢口”兼具“堅定”與“敏捷”的雙重語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其權威解釋可參考《法言》《漢典》等文獻。
矢口(yish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以箭射擊”,也用來形容形象、态度、言辭堅決、斷然的樣子。
矢口的部首是矢(shǐ),總共有5個筆畫。
矢口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矢是箭的意思,口則指嘴巴,兩個字合起來形容射箭的姿态和表情,表達出箭射得準确、果斷、堅決的意思。
矢口的繁體字為「矢口」。
在古代,矢口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古時候的矢寫作「⺈」,口寫作「囗」,組合在一起形成「⺈囗」。
1. 他矢口否認自己參與了這起事件。
2. 她矢口表示要堅持自己的理念。
- 矢言(yí yán):指言辭堅定、果斷。
- 矢志(shǐ zhì):立下堅定的志願。
- 矢怨(shǐ yuàn):懷有堅定的怨恨。
斷然、果斷、堅決
猶豫、猶疑、遲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