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日的忿恨。《舊唐書·吐蕃傳下》:“自今而後,屏去兵革,宿忿舊惡,廓焉消除。” 宋 蘇舜欽 《藍田悟真寺作》詩:“鑿石龕邊崖至深,近有浮屠於此相棖觸,悁心宿忿兩不解,一乃颠擠死其谷。”
“宿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ù fèn,指長期積壓的舊日怨恨或憤怒。以下是詳細解釋:
“宿”指“舊有的、過去的”,“忿”即“憤怒、怨恨”,組合後表示因過往矛盾而長久無法釋懷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常因曆史恩怨或未解決的沖突積累形成,具有持續性。
該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恩怨”的重視,強調時間對情感的沉澱作用,常用于警示人們及時化解矛盾,避免怨恨累積。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用例,可參考《舊唐書·吐蕃傳》或宋代詩詞集。
宿忿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兩個部分:宿(sù)和忿(fèn)。
宿的部首是宀,總共有9個筆畫;忿的部首是心,總共有8個筆畫。
宿忿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用以形容人心中長期憋着的怨氣或憤怒。
宿忿的繁體字為「宿憤」。
在古代,宿忿可以寫作「宿忿」或者「宿憤」。古時候的字體形狀和現代有些不同,但字意相同。
他一直宿忿在心,對那件事始終無法釋懷。
組詞:宿願、忿恨、宿怨
近義詞:積怨、積郁、怨忿
反義詞:釋懷、寬容、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