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辭的意思、卑辭的詳細解釋
卑辭的解釋
[humble words] 謙恭之辭語
口出卑辭,心懷鬼胎
詳細解釋
亦作“ 卑詞 ”。言辭謙恭。《公羊傳·僖公二六年》:“乞師者何?卑辭也。” 晉 葛洪 《抱樸子·欽士》:“不憚屈已,不恥卑辭,而以緻賢為首務,得士為重寳。”《舊唐書·代宗紀》:“ 國清 卑辭遍拜将士,方免禍,一夕而定。”《東周列國志》第十回:“ 楚 初合諸侯,以兵臨我,其鋒方鋭,未可輕敵。不如卑辭以請成。”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續記》:“﹝ 史濟行 ﹞卑詞征求我的文稿,我總給他一個置之不理。”
詞語分解
- 卑的解釋 卑 ē 低下,低劣:卑鄙。卑下。卑劣。卑微。卑怯。卑恭。地勢卑濕。卑以自牧(保持謙虛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 古同“俾”,使。 亢尊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網絡擴展解釋
卑辭(也作“卑詞”)指言辭謙恭,常用于表達謙卑或懇求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卑辭指謙恭的言辭,通常用于外交、求人、示弱等場景,體現說話者的低姿态。例如《公羊傳》提到“乞師者何?卑辭也”,即通過謙辭請求援兵。
二、引證與用法
-
經典出處
- 《公羊傳·僖公二十六年》:“乞師者何?卑辭也。”指以謙卑言辭請求援助(多國文獻引用此例)。
- 《抱樸子》:“不憚屈己,不恥卑辭。”強調為達目的而降低姿态。
-
曆史用例
- 袁紹曾以“卑辭厚币”招攬田豐,即謙辭與厚禮并用。
- 《東周列國志》中建議以卑辭應對強敵,避免沖突。
三、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 謙辭:泛指謙虛的言辭。
- 卑禮厚币:謙卑的态度與豐厚的禮物結合,常見于求賢或求和場景。
卑辭是古漢語中表達謙卑态度的典型詞彙,多用于政治、軍事或人際交往中的策略性溝通。需注意其使用場景,避免與表裡不一的“口是心非”混淆(如“口出卑辭,心懷鬼胎”)。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卑辭(bēi cí)是一個漢字詞語,有以下内容:
- 拆分部首和筆畫:卑字的部首是十,筆畫為十二;辭字的部首是辛,筆畫為五。
- 來源:《說文解字》是這個字的最早記載,意為言辭卑下。表示言辭謙虛、謙遜。
- 繁體:「卑辭」是這個字的繁體。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卑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辭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 例句:他總是以卑辭謙遜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他内容:
- 組詞:卑躬屈膝、卑微、卑劣、卑鄙等。
- 近義詞:謙虛、謙遜、謙恭。
- 反義詞:傲慢、自大、高傲。
希望這些直接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