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習的意思、靡習的詳細解釋
靡習的解釋
指浮靡的文風。 王闿運 《湘绮樓論唐詩》:“三 唐 風尚,人工篇什,各思自見,故不復模古。 陳 隋 靡習, 太宗 已以清麗振之矣。”
詞語分解
- 靡的解釋 靡 í 浪費,奢侈:靡蕩。靡費。侈靡。 分散:靡散(消滅)。 古同“糜”,糜爛。 筆畫數:; 部首:非; 筆順編號:
- 習的解釋 習 (習) í 學過後再溫熟反複地學,使熟練:練習。學習。實習。 學:習文。習武。 對某事熟悉:習見。習聞。習以為常。 長期重複地做,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活動:習慣。積習。陳規陋習。 相因:世代相習。習
網絡擴展解釋
“靡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 xí,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1.行為層面的解釋
指沒有規律、缺乏紀律的放任行為。
- 構成解析:
- “靡”本義為衣被破爛,引申為“不整潔、不規矩”;
- “習”指習慣、習俗。
組合後表示散漫、放縱的行為模式。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缺乏自律、行為無序的狀态。
2.文學層面的解釋
特指浮華不實的文風,常見于文學批評領域。
- 來源與例證:
清代學者王闿運在《湘绮樓論唐詩》中提到:“陳隋靡習,太宗已以清麗振之矣”,指陳朝、隋朝時期文風浮靡,唐太宗以清新風格加以革新。
- 應用範圍:多用于評價文學或藝術風格,強調形式華麗但内容空洞的特點。
補充說明
- 近義詞:浮靡、奢靡(側重文風);散漫、放縱(側重行為)。
- 反義詞:嚴謹、質樸(文風);自律、規矩(行為)。
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語境不同,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靡習
靡習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靡和習。
部首和筆畫
靡 (mí) 的部首是革 (gé),有12個筆畫。習 (xí) 的部首是親 (qīn),有3個筆畫。
來源
靡習的來源相當古老,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蕩》中,用于形容昏庸無能的統治者。後來,靡習一詞被廣泛用于貶義,指代廢棄規範、放縱堕落的行為。
繁體
靡習的繁體字是靡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靡習可以寫作“靡習”、“靡隙”、“迷習”等不同的字形。
例句
1. 他的生活十分靡習,浪費時間在無益的事情上。
2. 這個公司的管理層陷入了靡習,導緻業績下滑。
組詞
靡風、靡費、靡衣、靡斂、靡氣、靡色。
近義詞
頹廢、堕落、腐化。
反義詞
規範、守紀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