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槀草的意思、槀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槀草的解釋

文章的草稿;稿本。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進諫必以章疏,無直用槀草之理。”一本作“ 稿草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鄭畋 《鳳池槀草》内載兩為相奏拟狀數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槀草(gǎo cǎo)是漢語詞彙中的一個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詞源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槀”的本義

    “槀”是“槁”的異體字,本義指幹枯的草木。《說文解字》釋為“木枯也”,引申為幹燥、枯竭的狀态。例如《荀子·勸學》中“雖有槁暴”即形容曬幹的木材。

  2. “草”的含義

    “草”指草本植物的統稱,或特指作飼料、燃料的幹草。在“槀草”中強調其幹燥、枯槁的特性。

二、詞義與用法

“槀草”作為複合詞,核心含義為幹燥的草料或柴草,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物資儲備或貧瘠狀态:

三、典籍依據

  1. 《說文解字》:釋“槀”為枯木,奠定其幹燥本義(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2. 《漢書·蘇武傳》:“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其中“草實”即槀草類幹糧(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3.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以“槁木”喻指生命力的枯竭(來源:中華書局《莊子集釋》)。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槀草”一詞已罕用,但“槁”仍保留于“枯槁”“槁木死灰”等詞,形容事物失去活力或資源匮乏的狀态。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網絡資源,以上解析基于《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并援引經典文獻原文作為語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槀草”一詞,可能存在文字書寫或發音的混淆。根據現有資料,更接近的植物名稱應為“虉草”(yì cǎo)或“菵草”(wǎng cǎo)。以下是兩種植物的詳細解釋:


一、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1. 基本特征
    虉草是禾本科蒻草屬多年生植物,高60-150厘米,具根狀莖,葉片寬5-15毫米,灰綠色。圓錐花序緊密狹窄,花果期為6-8月。

  2. 分布與生境
    常生于海拔75-3200米的林下、潮濕草地或水濕處,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3. 藥用價值
    具有調經、止帶功效,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二、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1. 基本特征
    菵草是禾本科菵草屬一年生植物,高15-90厘米,葉片扁平,圓錐花序長10-30厘米,小穗灰綠色,種子可入藥。

  2. 分布與生境
    適生于濕地、水溝邊及淺水中,是長江流域稻茬麥田的主要雜草,耐鹽性強。

  3. 用途與記載
    據《本草拾遺》記載,其種子可作飯,有清熱、利腸胃之效。


三、名稱辨析

如需進一步确認,建議提供植物圖片或具體特征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跋援奔叛辯智搏颡拆錢陳白辭調村歌社舞啖龁單究低抑蠹字鳳語富轹萬古弗庭福為禍始複用跟胫觀覰官赀寡人之疾海内旱麓槐衙花嬌柳嚲蹇瘠谏勸瀸洳賤術解散髻擊毀禁扉敬分就座拘催開辦嗑睡倥偬婪栗寥翹曆載露撒盲求目窕心與内鍊嫔媵峤角情投意忺雀小髒全沈樓實物數點說明文歪七扭八窊下武陵灘纖形小宰羊吓殺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