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失國後寄居别國的諸侯。後亦泛稱失位而流亡者。《儀禮·喪服》:“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禮記·喪大記》:“君拜寄公國賓于位。”《晉書·禮志中》:“曩者 王司徒 失守播越,自稱寄公。”
“寄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具有高度一緻性,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寄公指古代失去封國後寄居他國的諸侯,後泛指失去權位而流亡的人。這一解釋源自《儀禮·喪服》《禮記·喪大記》等經典,如《儀禮·喪服》中提到:“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
詞源與演變
使用場景
“寄公”的核心定義聚焦于古代失國諸侯,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詞彙。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或字義分析,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
《寄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公寓”或“寄宿”,通常用來形容某個地方供人寄宿或居住的場所。
《寄公》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厶”,它的總筆畫數為9。
《寄公》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由“寄”和“公”兩個字組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寄公」。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寄公」一詞的寫法與如下類似:
「寄」:
士 寸
| |
寸 土
| |
宀 寸
| |
士 冖
「公」:
八 公
| |
人 八
| |
亻 厶
例句:他們在這個寄公裡住了三個月。
組詞:寄公處、寄公人員、寄公制度等。
近義詞:寄宿、公寓、居住地等。
反義詞:散居、分散、離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