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公的意思、寄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公的解釋

古指失國後寄居别國的諸侯。後亦泛稱失位而流亡者。《儀禮·喪服》:“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禮記·喪大記》:“君拜寄公國賓于位。”《晉書·禮志中》:“曩者 王司徒 失守播越,自稱寄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公"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核心含義指失去封國後寄居他國的諸侯。該詞帶有特定的曆史政治背景,主要出現在先秦文獻中,現代漢語已罕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指因故失去本國領土、寄居在其他諸侯國的國君。

    來源:《漢語大詞典》(紙質版)第七卷,第123頁 "寄公" 詞條。

  2. 引申背景

    西周至春秋時期,諸侯若亡國或失位,投奔他國後被稱為"寄公",地位高于普通臣子但無實際統治權。

    文獻佐證:

    《禮記·喪服大記》鄭玄注:"寄公者,失地之君也。"

    來源:中華書局《禮記正義》卷四十三。


二、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三、現代漢語的演變

該詞隨分封制消亡而退出日常用語,僅存于研究先秦制度的學術文獻中。如需引用古籍原文,建議參考權威點校本(如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系列)。


參考文獻(無有效線上鍊接時标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七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 疏. 《禮記正義》. 中華書局, 2008.
  3. 楊天宇. 《儀禮譯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網絡擴展解釋

“寄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具有高度一緻性,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基本釋義

寄公指古代失去封國後寄居他國的諸侯,後泛指失去權位而流亡的人。這一解釋源自《儀禮·喪服》《禮記·喪大記》等經典,如《儀禮·喪服》中提到:“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

延伸解讀

  1. 詞源與演變

    • “寄”本義為寄托、依附,“公”多指諸侯或高位者,組合後特指因失國被迫依附他人的君主。
    • 部分文獻(如《史記·田穰苴列傳》)擴展了其含義,引申為“依靠公家為生的人”或比喻依賴他人生活的狀态。
  2. 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政治流亡者,如《晉書·禮志》記載王司徒自稱“寄公”以表失位。
    • 現代可用于比喻依附他人或組織的生存狀态,但需注意語境。

“寄公”的核心定義聚焦于古代失國諸侯,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詞彙。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或字義分析,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妳懊緒百廢待舉傍角兒八戎北寺賓接闡明瞋目張膽爡焥倒峽東偏飛驿甘馨稿本公生明鬼目草旱氣豪健鶴長鳬短話茬憍淫挾生稽殆景功計制決心書竣盡锔碗兒的闊網練材立射留目脈動昧冒沒心程密折木雁排箫跑合偏譯慶殃拳法遶殿雷三心二意折帛神作禍作使性失張失緻酸溜溜他端透井萬邦緼褐小恩小惠小岘春喜兵蟹黃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