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公的意思、寄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公的解釋

古指失國後寄居别國的諸侯。後亦泛稱失位而流亡者。《儀禮·喪服》:“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禮記·喪大記》:“君拜寄公國賓于位。”《晉書·禮志中》:“曩者 王司徒 失守播越,自稱寄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寄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具有高度一緻性,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基本釋義

寄公指古代失去封國後寄居他國的諸侯,後泛指失去權位而流亡的人。這一解釋源自《儀禮·喪服》《禮記·喪大記》等經典,如《儀禮·喪服》中提到:“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

延伸解讀

  1. 詞源與演變

    • “寄”本義為寄托、依附,“公”多指諸侯或高位者,組合後特指因失國被迫依附他人的君主。
    • 部分文獻(如《史記·田穰苴列傳》)擴展了其含義,引申為“依靠公家為生的人”或比喻依賴他人生活的狀态。
  2. 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政治流亡者,如《晉書·禮志》記載王司徒自稱“寄公”以表失位。
    • 現代可用于比喻依附他人或組織的生存狀态,但需注意語境。

“寄公”的核心定義聚焦于古代失國諸侯,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詞彙。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或字義分析,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寄公

《寄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公寓”或“寄宿”,通常用來形容某個地方供人寄宿或居住的場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寄公》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厶”,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和繁體

《寄公》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由“寄”和“公”兩個字組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寄公」。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寄公」一詞的寫法與如下類似:
「寄」:
士 寸
| |
寸 土
| |
宀 寸
| |
士 冖
「公」:
八 公
| |
人 八
| |
亻 厶

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他們在這個寄公裡住了三個月。
組詞:寄公處、寄公人員、寄公制度等。
近義詞:寄宿、公寓、居住地等。
反義詞:散居、分散、離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