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家以糧食借給他人。《後漢書·仲長統傳》:“天災流行,開倉庫以稟貸,不亦仁乎!”《後漢書·文苑傳上·黃香》:“於是豐富之家,各出義穀,助官稟貸,荒民獲全。”
禀貸(bǐng dài)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官府向民衆發放的救濟性借貸,尤其指在災荒時期提供的糧食或物資援助。以下是詳細解析:
禀貸指官府以借貸形式向百姓發放糧食或物資的行為,通常帶有赈濟性質。
示例:
《後漢書·孝安帝紀》載:“郡國被災……禀貸糧食。”
(意為:受災郡國由官府借貸糧食給百姓。)
古代赈災制度
禀貸屬傳統荒政措施,常見于漢唐時期。官府通過借貸糧種、口糧助民渡過難關,秋收後償還;若災情持續,則豁免債務。
來源:《中國荒政書集成》(李文海等著,北京古籍出版社)。
與“赈濟”的區别
文獻佐證:
《宋史·食貨志》:“諸州歲歉,必發常平倉禀貸。”
(注:常平倉為古代糧儲機構,災時放糧。)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禀貸:官府貸給民戶糧食。
引《後漢書·和帝紀》:“诏貸被災諸郡民種糧。”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禀:給予谷物;貸:借出。合指官方赈災借貸。
禀貸與常平倉、義倉制度密切相關,是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出版社信息供溯源;現代著作可參考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高校學術資源平台。)
“禀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禀貸(拼音:bǐng dài)指官府在災荒時期将儲備的糧食借給民衆,屬于古代赈災救濟措施的一種。該詞由“禀”(通“廪”,指官府糧倉)和“貸”(借貸)組合而成。
赈災性質
主要針對天災導緻的民生困難,如《後漢書·仲長統傳》提到:“天災流行,開倉庫以禀貸,不亦仁乎!”,強調官府通過開倉放糧緩解災情。
官民協作
《後漢書·文苑傳上·黃香》記載:“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禀貸,荒民獲全”,說明除了官方儲備,民間富戶也會捐獻糧食協助赈濟。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相關章節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埃昏案酒暗泣敗衣苞栎報條本福禅林逞妙打鼓抵押品笃烈防宿樊梨花腓神經風閨富教艴然邗溟溝宏茂浒浒豁口截舌減價焦煤家無擔石驚愕勁悍棘子岚霏狼顧利欲慢慆夢魇門隙瓯杓弸彋屏語清濆慶殃寝疾七祖柔蔓山穴誓心爽别司旦絲履肆兇思憶粟錯特甚涕泗滂沲通水投石屯農尾闾悟入銜鳳蠁蟲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