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君、師皆尊,故常以君師稱天子。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 明 唐順之 《祭祖廟文》:“ 順之 欽承敕命,視師 浙直 ,顧生殺誅宥,有天命君師在, 順之 不敢專。”《冷眼觀》第二一回:“無奈他此時業已騎虎不能自下,久不有君師在眼裡了。”
“君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核心定義
指古代對天子的尊稱,因君主兼具統治與教化職責,故以“君”與“師”并稱,體現其至高地位。如《大學章句》序所言:“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
角色内涵
總結來看,“君師”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與倫理結合的特質,既體現統治權威,又強調道德教化,是理解傳統社會結構的關鍵概念之一。
君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君和師。
君師的意思是指為君主或統治者擔任師傅的人,也可指導者、教師,或者是皇帝的侍講學者。
君師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彳。
君師的總筆畫數是12個。
君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左傳》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曆史事件。
君師的繁體字是君師。
在古時候,君師的漢字寫法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是君師。
1. 他是國王的君師,教導國王治理國家。
2. 在古代,皇帝會有很多的君師來教導他的學問和道德。
卓越的君師、忠誠的君師、智慧的君師
導師、師傅、教練
學生、弟子、下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