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射的意思、姑射的詳細解釋
姑射的解釋
(1).山名。在 山西省 臨汾縣 西,即古 石孔山 ,九孔相通。《山海經·東山經》:“ 盧其 之山……又南三百八十裡,曰 姑射 之山,無草木,多水。” 郝懿行 箋疏:“《莊子·逍遙遊》篇雲:‘藐 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陽’;《隋書·地理志》雲,‘ 臨汾 有 姑射山 ’。山在今 山西 平陽府 西。”按,《山海經·東山經》下文尚有 北6*姑射山 、 南姑射山 ,所指已不可考;又《海内北經》有 列姑射 ,當為傳說中另一山名。
(2).《莊子·逍遙遊》:“藐 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後詩文中以“姑射”為神仙或美人代稱。 五代 王周 《大石嶺驿梅花》詩:“仙中 姑射 接 瑤姬 ,成陣清香擁路岐。” 宋 蘇轼 《楊康功有石狀如醉道士為賦此詩》:“海邊逢 姑射 ,一笑微俯首。” 元 張可久 《滿庭芳·歌者素娟》曲:“鉛華盡洗,南州瓊樹, 姑射 冰肌。” 清 張麟書 《早梅》詩:“夢寐難忘 姑射 姿,春山無伴每相思。”
詞語分解
- 姑的解釋 姑 ū 稱父親的姐妹:姑姑。姑父。姑表(一家的父親和另一家的母親是兄妹或姐弟的親戚關系,如“姑姑兄弟”)。 丈夫的姊妹:小姑子。姑嫂。 舊時妻稱夫的母親:翁姑。舅姑。 少女,亦作婦女的通稱:姑娘(.未婚少女,“娘”讀輕聲;.姑母)。道姑。尼姑。 暫且,苟且:姑且。姑息。 '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射的解釋 射 è 放箭:射箭。後羿射日。 用推力或彈力送出子6*彈等:射擊。掃射。發射。射程。射手。 氣體或液體等受到壓力迅速流出:噴射。注射。 放出光、熱、電波等:射電。輻射。射線。照射。反射。 有所指:暗射。影射。 射 è 〔射幹〕古書上的一種草,根可入藥。 〔仆射〕中國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後廢。 射 ì 〔無射〕.中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之一;.中國春秋時景王所鑄鐘名。 筆畫數:; 部首:寸;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姑射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姑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山名(地理概念)
“姑射”最早見于《山海經·東山經》,指古代傳說中的仙山,位于神話中的藐姑射山系。此山被視為遠離塵世的仙境,奠定了該詞超凡脫俗的語義基礎。
文獻依據:
《莊子·逍遙遊》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首次将姑射山與神人形象關聯,成為後世文學化用的源頭。
二、引申義:代指仙人或超凡之美(文學意象)
在古典文學中,“姑射”經《莊子》的哲學演繹,逐漸固化為象征高潔、飄逸的審美意象:
- 神人特質:如《逍遙遊》描述神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賦予姑射以冰清玉潔、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氣質。
- 詩詞隱喻:唐宋詩詞常以“姑射”喻指絕世美人或高士,如宋代蘇轼《楊康功有石狀如醉道士》詩雲“風姿自是姑射子”,以仙姿形容奇石風骨。
三、文化符號:理想人格的象征(哲學意涵)
在道家思想體系中,“姑射神人”成為精神自由的具象化符號:
- 超越性象征:代表突破世俗束縛、與自然合一的境界,如《莊子》強調神人“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 美學範式:其“冰肌玉骨”的意象被後世引申為藝術創作中至高無上的審美标準,如五代詞人形容梅花“疑是姑射神仙,冰姿玉态”(見《曆代詩餘》)。
學術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姑射”詞條釋義。
-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6年)對“藐姑射之山”的注疏。
- 《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中蘇轼、辛棄疾等對“姑射”意象的文學化用。
- 《山海經校注》(袁珂校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對姑射山地望的考據。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參考文獻以權威紙質出版物為準,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姑射”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1.基本釋義
- 山名:指位于山西省臨汾縣西的姑射山(古稱石孔山),因九孔相通的地理特征得名。
- 代稱:在文學中常被用來指代神仙或容貌出衆的美人。這一含義源于道家典籍中對該山神人的描述。
2.出處典故
- 《莊子·逍遙遊》: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此處描繪了一位超脫世俗、形貌絕美的神人形象,奠定了“姑射”的象征意義。
- 《列子·黃帝》:
進一步描述列姑射山的神人“吸風飲露,不食五谷”,強化了其與仙人、超凡之美的關聯。
3.引申義與用法
- 神仙象征:因典籍中的神人形象,後世詩文常用“姑射”喻指不食人間煙火、超然物外的得道者。
- 美人代稱:逐漸演變為對女子容貌氣質的贊美,如“姑射仙子”形容冰肌玉骨、氣質脫俗的女性。
4.現代文學中的運用
在詩詞、小說中,“姑射”多用于烘托人物的清麗或超凡特質。例如:
“姑射神人月下逢,翩然一笑勝春風。”
此類用法延續了古典意象,兼具仙氣與美感。
“姑射”從具體山名發展為文化符號,承載了道家理想中的完美形象,兼具地理、哲學和文學三重意蘊。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地理特征或典籍原文,可參考《莊子》《列子》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璞邊舷不傾蟬冕抄近路沉潭詞首大馬趴道念鬥榫合縫豆芽菜敦慎鵝卵石番奴飛草枌榆松楸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廣庭黑不溜球橫行公子和邱黃扉胡胡隳惰捷業機簧金坡脊椎蠲放距趯蘭桡良功镂飾驢皮膠妙語驚人墨刑镆釾沐泳虐行秾密驽鈍恲恲鋪于乾健颀而丘城期約三估山腦坢射虎蛇杖失刑摅頌竦耳綏山桃縮酒胎裡素踢氣球望想仙風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