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墨刑的意思、墨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墨刑的解釋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tattooing the face] 古代刑罰,在犯人額上刺字并染以墨

詳細解釋

古代五刑之一。刺字于被刑者的面額上,染以黑色,作為處罰的标志。《書·呂刑》“墨辟疑赦” 孔 傳:“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書·伊訓》“臣下不匡,其刑墨” 宋 蔡沉 集傳:“墨,墨刑也。臣下而不能匡正其君,則以墨刑加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墨刑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指在犯人面部或身體特定部位刺刻文字或圖案後染墨的刑罰,屬肉刑範疇。該刑罰亦稱“黥刑”,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至秦漢時期成為法定刑種,《周禮·秋官》記載“墨罪五百”說明其適用範圍較廣。

從實施方式看,墨刑需經三道工序:先以刀錐刻膚,繼用黑色顔料填充創口,待傷口愈合後形成永久印記。這種恥辱刑不僅造成肉體痛苦,更通過視覺标識降低受刑者社會地位,《漢書·刑法志》載“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印證了其毀容示衆的懲戒目的。

該刑罰在曆史上呈現階段性特征:隋朝《開皇律》正式廢除肉刑後,墨刑轉為刺配刑的組成部分延續至宋代。沈家本《曆代刑法考》指出,宋代的“刺配法”實為墨刑變體,主要針對盜賊等重罪犯人。至明清時期,墨刑逐漸被笞杖等替代刑種取代。

文化層面,墨刑承載着古代“象刑”觀念,如《尚書·呂刑》孔穎達疏“刻鑿人面曰墨”的記載,體現了通過外在标記實現道德規訓的立法思想。現存文獻與出土秦簡相互印證,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中多次出現“黥劓”“黥城旦”等司法術語,證實該刑罰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參考文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刑制演變研究》、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國家圖書館藏《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墨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墨刑又稱黥刑、黵刑、刺字,屬于上古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中最輕的一種。其核心是在犯人面部或身體刺字/圖案,并塗墨形成永久标記,兼具肉刑和恥辱刑性質。

二、實施方法

  1. 步驟:用刀具在皮膚刻字→塗墨炭→墨水滲入傷口形成不可逆印記。
  2. 部位:早期集中于面部(額頭、臉頰),後期擴展至手臂等部位。
  3. 痛苦性:面部神經敏感,刻字過程劇痛,且存在感染緻命風險。

三、曆史沿革

四、社會影響

  1. 精神羞辱:刺青使犯人終身背負犯罪标籤,喪失社會尊嚴,女性尤甚(等同于毀容)。
  2. 管控作用:印記無法消除,便于識别逃犯。
  3. 刑罰等級:雖為最輕正刑,但適用罪名多達500條(周代)。

五、現代對比

古代墨刑的變體——刺青(紋身),如今成為年輕人彰顯個性的潮流。兩者技術相似,但文化意義截然不同:前者是強制性的恥辱标記,後者是自主選擇的美學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典型案例,可查閱《漢書·刑法志》或專題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抱椠懷鉛北徼悲戚薄弱不謀而同豺羹帱革啜食吐哺慈色打工妹單辭黨比耽尚東靈枓栱對床夜語符谶斧屋撫運滾單花娘绛縣老人矯世繼迹矜怛稷下學士爵钗肯首狂鲰諒闇理學慢要米粒之珠木朽蛀生女角旁說蒲葦仆射棨戟遙臨旗滿青蓮居士棋勢熱升日幹夕惕柔願撒口商務印書館識時達變施禦舒疾肆享投河奔井突地徒父頽唐伍符膴膴限蔽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