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pid] 頭腦遲鈍;缺乏想象力
庶竭驽鈍……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諸葛亮《出師表》
亦作“ 駑頓 ”。1.平庸低下。《楚辭·劉向<九歎·憂苦>》“同駑驘與椉駔兮,雜班駮與闒茸” 漢 王逸 注:“闒茸,駑頓也。” 唐 元稹 《進馬狀》:“臣某深恩未報,愚志空存,自慙駑鈍之姿,莫展驅馳之効。”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複陳遵旨籌畫抒愚悃疏》:“請旨簡派才望卓著之大臣馳赴 天津 ,綜理斯事,臣雖駑鈍,必當殫竭智慮,和衷商榷,務使妥洽而後已。”
(2).指低下的才能。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當奬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兇,興復 漢 室,還于舊都。” 宋 蘇轼 《徐州謝執政獎谕啟》:“深自策其駑鈍,庶有補於涓埃。” ********* 《抗戰以來》六二:“ 韬奮 追隨諸先生之後,曾于二三年來在國民參政會中,勉竭驽鈍。”
“驽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遲鈍、愚笨,常用來形容人的才能平庸或行動力不足。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詞義
指頭腦遲鈍、缺乏機敏或創造力,也可表示才能平庸低下。例如諸葛亮《出師表》中“庶竭驽鈍,攘除奸兇”,即以自謙口吻表達願盡微薄之力。
字源分析
古代典籍
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除形容個人能力外,也可比喻缺乏主動性或創造力()。
多用于自謙或客觀評價他人能力,常見于書面語。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出師表》《楚辭》等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驽鈍”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人智力遲鈍,思維遲緩,行動遲緩的狀态。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智商低下,反應慢,或者不夠敏銳。可以說,“驽鈍”是一個貶義詞,暗示着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較低,無法迅速理解和解決問題。
“驽鈍”的部首是馬,它的按筆畫拆分是十二畫。
“驽鈍”一詞來源于《論語·裡仁》:“子曰:‘驽,不及舍也;鈍,不去也。’”,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質地固執、思路遲鈍。在繁體字中,“驽鈍”分别是「駑鈍」。
在古代,漢字以篆書、隸書等形式寫成。在篆書中,它的字形比較複雜,不同于現代漢字的簡化。在《說文解字》中記載的版本中,它的寫法是“馬鈍”。
1. 他做事驽鈍,不夠聰明敏捷。
2. 這個學生沉默寡言,很驽鈍。
驽馬(形容慢的馬)
鈍器(比喻思維遲緩的人)
驽鈍舉動(行動慢吞吞)
遲鈍、愚笨、呆滞
聰明、敏捷、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