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豎起耳朵。 三國 魏 楊修 《答臨淄侯箋》:“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
“竦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楊修的《答臨淄侯箋》中:“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此句描繪聽衆被言語吸引,不自覺地傾頭、豎起耳朵專注聆聽的場景,體現強烈的動态感與畫面感。
“竦耳”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其近義詞包括“豎耳”“側耳”等,但“竦耳”更強調因警覺、敬畏或專注而主動豎起耳朵的動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法或上下文,可參考古典文獻或相關解析資料。
竦耳是一個成語,形容人非常小心、警惕地聽。用來強調聽者對聲音的高度重視和高度警覺。
竦耳的部首是立(lì),拆分後的筆畫為:豎(shù)+ 立 (lì)+ 耳(ěr)。
竦耳這個成語源于《左傳》,其中記載魯國大夫子貢擔任魯莊公的太宰(最高官員)時,莊公曾問他有關政治方面的問題。子貢對莊公的問題寂寂無言,但竦耳細聽莊公每一個問題,表達了他對莊公的尊重和謹慎。
繁體的竦耳字為「竊耳」。
在古代漢字中,竦耳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由于字形演變,它的古代寫法為「竪耳」。
他竦耳細聽着老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
組詞:竦身(謹慎行動);竦立(身體筆直站立);竦頂(仰頭挺起頭顱)。
近義詞:洗耳恭聽、聚精會神、全神貫注。
反義詞:置若罔聞、不屑一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