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竦耳的意思、竦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竦耳的解釋

豎起耳朵。 三國 魏 楊修 《答臨淄侯箋》:“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竦耳,漢語詞彙,讀音為sǒng ěr,其核心含義指豎起耳朵,形容專注、警覺地傾聽。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常用于描繪人或動物集中注意力聆聽的狀态。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字義構成與核心釋義

    • 竦 (sǒng): 本義有“伸長脖子、提起腳跟站立”之意,引申為“肅敬”、“恭敬”、“驚懼”、“震動”等。在此詞中取其“向上伸展、豎起”的動作含義。
    • 耳 (ěr): 指耳朵,聽覺器官。
    • 合義: “竦耳”即“豎起耳朵”。這個動作形象地描繪了人或動物為了更清晰地捕捉聲音信息,集中精神、全神貫注地傾聽的樣子。它強調的是一種高度專注、警覺或期待的傾聽狀态。
  2. 用法與語境

    • 形容專注傾聽: 這是最常用的含義。指為了聽清某個聲音或信息而特别集中注意力。
      • 例:他竦耳細聽遠處的動靜。
      • 例:衆将士竦耳聆聽将軍的號令。
    • 形容警覺或緊張: 在感受到潛在危險或異常時,人或動物會本能地豎起耳朵,表現出警惕。
      • 例:林中野獸忽然竦耳,似察覺到了獵人的靠近。
    • 形容期待: 有時也用于表達對即将聽到的消息或聲音充滿期待。
      • 例:聽衆竦耳以待,期盼着大師的精彩演講。
    • 文學描繪: 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生動刻畫場景或人物/動物的神态。
      • 例:“竦耳靜聽,寂無音響。”(語出《文選·馬融〈長笛賦〉》,形容專注傾聽卻一片寂靜的狀态)
    • 成語化表達: 常與“傾聽”、“聆聽”、“靜聽”等詞搭配使用,如“竦耳傾聽”、“竦耳聆聽”、“竦耳靜聽”。
  3. 同義詞與近義詞

    • 側耳: 也指集中注意力聽,語義與“竦耳”非常接近,常可互換。“側耳”更口語化、常用。
    • 傾聽: 指細心地聽取,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專注聽。
    • 聆聽: 指恭敬、仔細地聽。
    • 谛聽: 指仔細地聽。
  4. 辨析

    • 與單純的“聽”相比,“竦耳”更強調動作的主動性和精神的專注度,帶有一種身體姿态上的變化(豎起耳朵)來輔助聽覺的集中。
    • 與“側耳”相比,“竦耳”書面語色彩更濃,文學性更強,有時隱含的緊張、警覺或期待感可能略強于“側耳”。

“竦耳”是一個描繪豎起耳朵、專注警覺地傾聽狀态的書面詞彙。它通過“竦”(豎起)這個動作,生動形象地傳達了聽者全神貫注、精神高度集中的神态,常用于文學描寫或需要強調傾聽專注度的語境中。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竦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引證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楊修的《答臨淄侯箋》中:“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此句描繪聽衆被言語吸引,不自覺地傾頭、豎起耳朵專注聆聽的場景,體現強烈的動态感與畫面感。

3.現代使用

“竦耳”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其近義詞包括“豎耳”“側耳”等,但“竦耳”更強調因警覺、敬畏或專注而主動豎起耳朵的動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法或上下文,可參考古典文獻或相關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那含八才白樊樓辦差被罩逼綽刀子殡儀館不避湯火不能自拔蚩獰除守促促徂兩代表作點補凋朽嘀嗒戹辱芬芬鋒戈更老寒風寒腹短識豪鸷隳膽抽腸回鍋僭盛井華金櫻子軍副開地抗衾苛煩闚欲冷風立盹行眠末屑辇跸蓬瀛侶皮裡抽肉普通人青織奇恣衽發日省月試若崩厥角弱冠之年死胡同松床酸餡索手韬戈偃武天軍田犬廷寄通動退損緼枲五日子五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