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或動物的骨頭架子。亦指人的體格;身材。《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那 玉英 雖經了許多磨折,到底骨格猶存。将息數日,面容頓改。” 沙汀 《盧家秀》:“ 盧家秀 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寬大,白晰紅潤的寬臉上長着一對大而發亮的眼睛。”
(2).比喻詩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體。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穠莫備。” 元 陳宜甫 《舊扇吟寄程雪樓廉使》:“攜持骨格輕,發揮力量大。” 胡適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七:“ 章炳麟 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并非因為他模仿 魏 晉 ,隻是因為他有學問做底子,有論理做骨格。”
(3).骨氣;品格。 唐 吳融 《赴阙次留獻荊南成相公三十韻》:“骨格淩秋聳,心源見底空。”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十七:“我想,一個人總要有點骨格,決不應如牛豬一般的馴服。”
(4).氣質;儀态。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閑之人也。”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贈孫從一》詩:“隻今骨格殊恒調,傾都見者嗟英妙。”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三:“見骨格清整,白鬚飄然。”
骨格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以下結合權威辭書及文獻進行說明:
指人或動物體内支撐身體的骨架結構,強調其生理構造的形态與強度。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為“人或動物的骨骼”,如《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載:“馬生堕地無毛者,能行千裡,溺舉一腳者,五百裡,骨格如小兒者,千裡馬。”
人的體格與氣質
指由體魄、氣度構成的整體風範,常與“清奇”“雄偉”等詞搭配。
例證: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人的體格”,如《太平廣記》載:“此子骨格非凡,必為國器。”
文學作品的剛健風格
用于形容詩文、書畫等藝術形式的内在結構與精神氣骨。
例證:
《文心雕龍·風骨》提出“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後世評杜甫詩“骨格遒勁”即源于此。
事物的内在架構
泛指支撐物體形态的基礎結構,如建築、器物等。
例證:
《天工開物·陶埏》描述瓷器燒制:“須坯質骨格端正,方入窯成器。”
在命理相術中,“骨格”指骨骼形貌與命運關聯,如《神相全編》雲:“骨格為一身之柱礎,貴賤之表候。”
參考資料來源:
“骨格”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人或動物的生理結構
指骨骼系統或體格特征,如“骨格寬大”描述人的身材。
例句:
《醒世恒言》提到“骨格猶存”,沙汀《盧家秀》中形容人物“骨格寬大”()。
事物的基礎結構
比喻事物的核心框架或主體,如詩文的“骨架”。
例證:
唐元稹評杜甫詩“律切則骨格不存”,胡適稱章炳麟文章“有論理做骨格”()。
品格與骨氣
形容人的内在氣節,如“骨格淩秋聳”(唐吳融詩)。
現代用例:
蔣光慈《少年飄泊者》強調“人要有骨格”()。
氣質與儀态
指外在風度和神态,如《三國演義》描述孫權“骨格非常,乃大貴之表”。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與現代用例,具體語境需結合文意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辭海》或相關文學解析()。
黯惡腌臜混沌北門管鑰綳席鼻洞鬓角子赤野抽象藝術窗戶眼兒春深似海楚巫道德判斷典正雕題端石鈍根苗蛾蝶防主風暈甘鹵郭璞後置詞谫劣儉易寄奉鏡裡觀花金叵羅捐國考級昆侖縣圃勞窘樂觀主義雷開麗漢流幻馬明王駡戰每日價猛獸謬誣攀話泡茶前疑竊竊私議市集釋俗使用刷刨水上運動書儈殊尊宿田翁談情説愛痛不欲生透現駝羊尉律學溫源谷五蜀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