綳席的意思、綳席的詳細解釋
綳席的解釋
亦作“繃褯”。嬰兒的包被。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中:“上始覽錦衾,與嬪禦大笑曰:‘此不足以為嬰兒綳蓆,曷能為我被耶?’” 宋 趙叔向 《肯綮錄·俚俗字義》:“小兒衣曰繃褯。”
詞語分解
- 綳的解釋 綳 ē 綳 ě 綳 è 均見“繃”。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席的解釋 席 í 用草或葦子編成的成片的東西,古人用以坐、卧,現通常用來鋪床或炕等:席子。草席。葦席。竹席。涼席。席地而坐。席卷(僴 )。 座位:席位。席次。出席。列席。 酒筵,成桌的飯菜:筵席。宴席。酒席。
網絡擴展解釋
“綳席”一詞,目前并未在權威文獻或常用詞典中找到明确釋義。根據現有資料和字形推測,可能存在以下情況需注意:
-
詞形存疑:
- “綳”字在現代漢語中多作“繃”(bēng),指拉緊或包紮,與“席”組合缺乏明确關聯。
- 可能是“蓆”(草席的繁體)的誤寫,或與“苮席”(細莞編織的席,見)、“衽席”(卧席/宴席,見)等詞混淆。
-
近義參考:
- 若指編織工藝,可參考“苮席”:用細莞草編織,見于《南齊書》記載()。
- 若指宴席場景,則“轠席”指連屬宴飲(),“胙席”為祭祀酒席()。
建議:請确認詞語的正确寫法或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需了解其他古代席具或宴席類詞彙,可參考上述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綳席(bēng xí)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用竹、藤等編織成的席子。這個詞可以分解為“糸”和“席”兩個部首。
根據筆畫計算,綳席這個詞總共有14個筆畫。
綳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就開始用竹子、藤條等材料編織席子,這就是綳席的來源。
綳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寫作「綳席」這樣兩個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綳席并不是現在的樣子。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綳席的寫法有所差異,如隸書、篆書等各種古代字體中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
請給我一張綳席,我想在客廳裡躺一會兒。
綳席的相關詞彙包括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可能包括綳織(bēng zhī,編織)、綳褥(bēng rù,席褥)等。近義詞可能包括竹席、藤席等與綳席具有相似意思的詞語。反義詞則是與綳席相反的意思,可能包括棉被、床褥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給您提供相關信息。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