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ostposition]∶後置的詞或詞綴;尤指有前置詞功能的詞或後綴(如在 cityward 中的 -ward )
(2) [postpositive]∶後置的詞
後置詞是漢語語法中的一類虛詞,指依附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後,用來表示方向、位置、時間、對象、比較、所屬等語法關系的詞。它與介詞(前置詞)功能相似,但位置恰好相反。
位置固定性:後置詞必須位于它所引介的成分(通常是名詞性成分)之後。這是其區别于前置詞(介詞)的最根本特征。
桌子上
(“上”是後置詞,表示位置)、三天之内
(“之内”是後置詞,表示時間範圍)。引介關系:後置詞的主要功能是引介其前面的名詞性成分,表明該成分與句中其他成分(主要是動詞或形容詞)之間的各種語義關系。常見的關系包括:
房間裡
、桌子下
、學校旁邊
)。吃飯前
、下班之後
、三天之内
)。關于這個問題
、至于結果
)。花兒似的
、鋼鐵一樣
)。我的書
)、的話(表示假設,如如果你去的話
)。往東
、向前
,但“往/向+名詞”時,“往/向”是介詞前置)。粘着性:後置詞不能單獨使用,必須附着在實詞或短語後面,與其共同構成一個結構(常稱為“方位結構”或“介詞結構”),這個結構整體在句中充當成分(如狀語、補語、定語)。
雖然後置詞和介詞都用于引介名詞性成分并表示關系,但它們在漢語中的位置是嚴格對立的:
在
家、從
北京、對
他)。裡
、北京到
上海、三天之内
)。
漢語中有些詞既可以作介詞(前置),也可以作後置詞(後置),但意義和用法不同(如“向”:向
東走 [介詞] / 走向
勝利 [後置詞])。從世界語言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被認為是一種前置詞(介詞)和後置詞并存的語言(Prepositional & Postpositional),甚至更傾向于後置詞語言,因為方位後置詞(上、下、裡、外等)的使用極其高頻和能産。
主要參考資料依據:
“後置詞”是語言學中的一個術語,指一種位于名詞或代詞之後、表示語法關系或語義功能的詞類。其核心作用類似于英語中的“介詞”(前置詞),但位置相反。以下是詳細解釋:
後置詞用于連接名詞短語與其他句子成分,主要表達方位、時間、工具、原因等關系。例如:
漢語通常被視為缺乏嚴格後置詞的語言,但某些結構類似:
掌握後置詞對學習相關語言至關重要,需注意其與名詞的搭配規則及語序特點。例如,日語中“で”“に”“へ”需根據動詞類型選擇。
若需特定語言的例子或更深入分析,建議提供具體語境或語種,以便進一步解答。
白目扳位徧計所執自性璧采不可逾越側枝長江後浪推前浪車箍辘會成羣逐隊褫削儲備糧初供單言大一統殿喝頂颠鼎軸方步告辭觥舡工絕供求率顧愆好漢嘩讙緩服積安肩披截搭題計蒙驚豗經見幾希考捶礦硐罍斝淩雜米鹽眉睫瞢松密室摩擦摹襲破産切膚欺慢齊優騎置趨操三百六十節三壬死守碎辭碎職泰侈棠棃推施僞端項墜消阻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