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st of prey] 指體大而兇猛的獸類
(1).指體碩大而性兇猛的獸類。《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擾之。” 鄭玄 注:“猛獸,虎豹熊羆之屬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入山則使猛獸不犯,涉水則令蛟龍不害。” 金 元好問 《兩山行記》:“ 守真 住山五十年,不省有為猛獸毒螫所傷害者。”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十三:“輪船像一頭受傷後發怒的猛獸,一路嗥叫着直撲向這小小的石橋。”
(2).指猛虎。 唐 避 太祖 李虎 諱,改稱猛虎為猛獸或猛武。 唐 高彥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 璠 ﹞及 藍關 ,為猛獸搏而食之。”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大明會典》:“自來稱虎為獸,考《晉書》成於 唐 魏徵 等, 唐太宗 稱制臨之,以 太祖 名 虎 ,改稱曰猛獸。”《小五義》第六一回:“ 盧珍 、 丁大爺 都看見在山峰缺處,一隻斑斕猛獸,每遇要行走之時,把身子往後一坐,将尾巴亂攪,尾巴一動,自來的就有風起,不然怎麼虎行有風呢?”
“猛獸”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體形碩大且性情兇猛的獸類,如虎、豹、熊、罴等。這類動物具有攻擊性,常被視為自然界中的頂級掠食者。
現代漢語中,“猛獸”多用于描述野生動物保護、生态研究或比喻性語境,強調其危險性或威懾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唐阙史》等古籍記載。
猛獸是一個組合詞,由“猛”和“獸”兩個字組成。
“猛”指的是兇猛、狠狠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強悍、勇猛的性格或氣勢。常用來形容動物、人或事物具有強大的力量和兇猛的本性。
“獸”則是指通常指的野獸,指野生動物。也可以泛指一切物種動物。
因此,“猛獸”指的就是兇猛而強大的野獸。
“猛”的部首是犬(犭)部,拼音為“měng”,共有11個筆畫。倉颉造字法中,“猛”是從“犬”旁邊加上“良”組成的。
“獸”的部首是獸(獸)部,拼音為“shòu”,共有16個筆畫。倉颉造字法中,“獸”是從“隹”旁邊加上“目”組成的。
繁體字中,“猛”保持不變,“獸”變為“獸”。
在古代漢字中,“猛”字有一種寫法是将兩隻手掌并排放在一起,表示力量和兇猛;另一種寫法則是将“犬”旁邊加上“良”組成,與現代形态相似。
“獸”字古時的寫法是将“隹”旁邊加上“目”組成,與現代形态有所不同。
例句:…森林中的猛獸們在黑夜中咆哮着。
組詞:猛虎、猛禽、猛犬、猛龍
近義詞:兇猛、兇惡、惡狠狠
反義詞:溫順、馴服、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