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腌制的酸瓜。《詩·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漢 鄭玄 箋:“獻瓜菹於先祖者,順孝子之心也。” 宋 陸遊 《村居》詩:“黍酒濃浮甕,瓜菹緑映槃。”
“瓜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現代考據進行以下分點解析:
基本含義
瓜菹指腌制的酸瓜,屬于古代一種食物加工方式,通過鹽漬或發酵保存瓜類。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漢代鄭玄注解提到,将瓜菹獻給先祖是表達孝心的儀式。
文學引用
宋代陸遊在《村居》中寫道:“黍酒濃浮甕,瓜菹綠映槃”,描繪了田園生活中瓜菹作為佐酒食物的場景,印證其日常食用性。
可能的引申義
有現代資料提到“瓜菹”被引申為成語,比喻“表面光鮮内裡空洞”(僅見于個别詞典,古籍中未發現此用法,需謹慎考辨)。
提示:若需研究古代飲食文化,建議參考《齊民要術》等古籍中“菹”的具體制法,并結合考古成果進一步驗證。
《瓜菹》(音guā zū)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它指的是一種瓜果類的植物。在古代文獻中,瓜菹被描述為一種類似于南瓜的植物,形狀圓而大,皮厚而紋理明顯。
《瓜菹》的拆分部首是瓜(瓜字的部首),它是由米字旁和口字旁組成,表示與瓜相關的事物。整個字共有12畫。
《瓜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辭書中。在古代,人們在描述植物和物品時常常使用特定的字詞,以便更準确地傳達其意思。《瓜菹》就是當時描述一種特定的瓜果植物的字詞。
《瓜菹》的繁體字為「瓜蔞」,字形和簡體字有一些差别,但含義和發音相同。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瓜菹》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但其含義是一緻的。
1. 農田裡的瓜菹正在蔓延,很快就會結果。
2. 他種了一片瓜菹地,現在正等待豐收的季節。
1. 瓜菹瓜:指種植的瓜菹植株。
2. 瓜菹田:指專門種植瓜菹的農田。
南瓜、胡瓜、黃瓜(這些詞與瓜菹都是指瓜果類的植物)。
米粒、豆子(這些詞與瓜菹相反,是指小而圓的種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