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瓜菹的意思、瓜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瓜菹的解釋

腌制的酸瓜。《詩·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漢 鄭玄 箋:“獻瓜菹於先祖者,順孝子之心也。” 宋 陸遊 《村居》詩:“黍酒濃浮甕,瓜菹緑映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瓜菹”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曆史文獻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構成 “瓜”指葫蘆科植物的果實,如甜瓜、菜瓜等;“菹”(zū)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酢菜也”,即通過鹽漬發酵制作的腌菜[來源1]。二字組合為偏正結構,指以瓜類為原料加工而成的腌漬食品。

二、文獻考據

  1. 《周禮》中的禮制記載

    《周禮·天官·醢人》提到“七菹”,東漢鄭玄注疏時指出“七菹”包含“瓜菹”,屬周代祭祀宴飨所用醢醬類配菜[來源2]。

  2. 《齊民要術》的工藝記錄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詳述瓜菹制法:“淨洗燥拭,煮麥䴷末,攙粥清、大麥幹飯,密封泥頭”,反映南北朝時期瓜類鹽漬發酵的工藝[來源3]。

三、文化意涵 瓜菹作為古代儲糧技術代表,兼具防腐與調味的雙重功能。《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之句,印證其在先秦農耕社會飲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來源4]。

網絡擴展解釋

“瓜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現代考據進行以下分點解析:

  1. 基本含義
    瓜菹指腌制的酸瓜,屬于古代一種食物加工方式,通過鹽漬或發酵保存瓜類。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漢代鄭玄注解提到,将瓜菹獻給先祖是表達孝心的儀式。

  3. 文學引用
    宋代陸遊在《村居》中寫道:“黍酒濃浮甕,瓜菹綠映槃”,描繪了田園生活中瓜菹作為佐酒食物的場景,印證其日常食用性。

  4. 可能的引申義
    有現代資料提到“瓜菹”被引申為成語,比喻“表面光鮮内裡空洞”(僅見于個别詞典,古籍中未發現此用法,需謹慎考辨)。

提示:若需研究古代飲食文化,建議參考《齊民要術》等古籍中“菹”的具體制法,并結合考古成果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分數鞭靮慘不忍聞藏鋒斂鋭藏怒車程騁詞塵嚣赤旗蹴躇調配疊聲動員令杜德機飛虎肥豬粉憤不顧身革脈孤行己意閨壼故弄虛玄裹持和顔悅色鴻眇鬟髻昏亂獲隽壺飱酒子開明獸康勝牢承老老大大擽合靈槎鸾鳳俦攣拘偻羅鳴鵙模刻忸怩作态藕色辟疆園淺狹旗麾辱恥慎護水髩睡椅蜀魄四奸速度騰躍廷說遐藩憲度嫌唬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