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壺飧。壺餐。 漢 劉向 《說苑·複恩》:“ 趙宣孟 将上之 絳 ,見翳桑下有卧餓人不能動, 宣孟 止車,為之下飱,自含而餔之,餓人再咽而能視。 宣孟 問:‘爾何為飢若此?’對曰:‘臣官於 絳 ,歸而糧絶,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 宣孟 與之壺飱,脯二胊。”《後漢書·崔駰傳》:“ 原 衰 見廉於壺飱, 宣孟 收德於束脯。”《晉書·苻堅載記下》:“ 堅 為流矢所中,單騎遁還於 淮 北,飢甚,人有進壺飱豚髀者, 堅 食之,大悅,曰:‘昔 公孫 豆粥何以加也!’命賜帛十匹,緜十斤。”
“壺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用法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壺飱”不僅是一個飲食相關的名詞,也承載了古代社會生活的文化信息。
壺飱(hú sū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壺部和飱部組成。壺部屬于常見的漢字部首,指的是"壺"這個器具,它由兩個筆畫組成。飱部則非常特殊,為一個獨體字,由五個筆畫構成。
壺飱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形式為壺飱。在古時候,漢字的構造和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其中,壺部的古字形為"勾",飱部的古字形為"孫"。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字形逐漸發展演變成了現今的樣子。
壺飱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相對較少,出現的場合較為有限。其中一個常見的用法是用來指代一種盛放佳肴、供人享用的壺。另外,由于使用頻率較低,壺飱很少出現在其他詞語的構成中。
以下是壺飱的一個例句:
祖母在廚房裡擺放着一隻精美的壺飱,裡面盛放着各式各樣的美食。
在壺飱這個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由于其特殊性,很難找到與之相關的詞語。但我們可以通過與壺飱相關的概念來構造詞語。例如,我們可以組詞成 "壺飱宴",意為享用美食的盛宴;或者以壺飱為意境,寫出"壺飱山水",形容山水風景宜人。
總而言之,壺飱是一個具有獨特字形和意義的詞語,由壺部和飱部構成。雖然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它能夠表達盛放美食的壺。通過與壺飱相關的概念,我們可以構造新的詞語,并豐富我們的表達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