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方的藩國。《晉書·秃發傉檀載記》:“車騎僻在遐藩,密邇勍寇。” 唐 劉禹錫 《謝春衣表》:“寵光不隔於遐藩,慶賜猥霑於裨将。”
“遐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指遠方的藩國,即地理位置偏遠或臣服于中央政權的附屬地區。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體中,描述中央政權與邊遠屬地的關系,隱含政治隸屬和地理距離的雙重含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或文學研究領域。
《遐藩》是一個古文詞語,指遠離國都的地方,通常用來形容偏遠的地區或邊遠的領地。
《遐藩》的拆分部首是辵 (辶) 和艹。其中,辵 (辶) 是表示行走的部首,艹 是表示草木的部首。
《遐藩》的總筆畫數為19畫。
《遐藩》一詞源于古代文獻,在古代漢字中常用于描寫一些邊遠地區的位置和特點。它常見于古代史書、古代詩詞中。
《遐藩》的繁體字為「遐藩」。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據古代字典記載,「遐藩」可以寫作「遐帆」或「瑕藩」等。
1. 他被任命為國王的代表,駐紮在遐藩地區。
2. 通過鐵路的建設,這個遐藩地區與國内其他地方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了。
1. 遠地:與遐藩意思相近,常用于指較遠離中心地帶的地方。
2. 邊陲:與遐藩意思相近,常用于指國家邊境上的地區。
3. 島嶼:指被海水包圍的陸地,常用于指離陸地較遠的小型地區。
近地:與遐藩相反,常用于指靠近中心地帶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