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鵙的意思、鳴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鵙的解釋

(1).伯勞鳴叫。謂天将寒。《詩·豳風·七月》:“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毛 傳:“鵙,伯勞也。” 鄭玄 箋:“伯勞鳴,将寒之候也。”鵙,一本作“ 鶪 ”。

(2).鳴叫的伯勞。 漢 王逸 《九思·悼亂》:“左見兮鳴鵙,右睹兮呼梟。” 宋 黃庭堅 《司馬文正公挽詞》之三:“更化思鳴鵙,遺書似獲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鵙是漢語中一個古雅詞彙,指代伯勞鳥的鳴叫聲,常見于古典文學及典籍記載。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1. 字詞構成與發音

    鳴鵙由“鳴”(míng,鳥獸或昆蟲叫)和“鵙”(jú,古稱伯勞鳥)組成,讀音為“míng jú”。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描述夏季鳥類活動,如“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鳴”(《禮記正義》卷十六)。

  2. 鳥類學釋義

    鵙即伯勞鳥,屬雀形目伯勞科,特征為喙強健、尾羽長,鳴聲尖銳。《漢語大詞典》釋“鵙”為“鳥名,即伯勞”,并引《爾雅·釋鳥》注“鵙,伯勞也”(《漢語大詞典》第12冊)。

  3. 文學意象與文化象征

    古代文學中,鳴鵙多象征時序變遷或離别哀愁。如《詩經·豳風·七月》載“七月鳴鵙”,反映農事節令;宋代詞人辛棄疾以“綠樹聽鹈鴂,更那堪、鹧鸪聲住,杜鵑聲切”暗含悲情(《全宋詞》卷三)。

  4. 現代使用與考據

    現代漢語中,“鳴鵙”一詞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與詩詞賞析。據《辭海》考訂,鵙的命名源自其鳴聲“鵙鵙”,拟聲構詞體現漢語造字特點(《辭海》生物分冊)。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禮記正義》《爾雅》《全宋詞》《辭海》

網絡擴展解釋

“鳴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作為動詞短語
    指伯勞鳥鳴叫,常被用作天氣轉寒的征兆。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提到“七月鳴鵙,八月載績”,毛傳注解為“鵙,伯勞也”,鄭玄進一步說明“伯勞鳴,将寒之候也”。

  2. 作為名詞短語
    指鳴叫的伯勞鳥本身。例如漢代王逸《九思·悼亂》中描述“左見兮鳴鵙,右睹兮呼梟”,宋代黃庭堅詩句“更化思鳴鵙,遺書似獲麟”均以“鳴鵙”代指伯勞。

二、文學與象征意義

在古代文學中,“鳴鵙”常被賦予季節變遷或環境凄涼的意象:

三、讀音與字形

四、綜合釋義

“鳴鵙”既描述伯勞鳥的鳴叫行為,也指代鳥本身,兼具自然現象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含義,多見于古典詩文,用以提示時節或營造意境。

别人正在浏覽...

阿非利坎人敗服鄙冗帛畫播潛不勞而成茶晶柽柳抻練傳領村齋大模屍樣當事丹貞諜探獨固胹合販貿飛罕份兒飯分赀扶拔郜大鼎汩殁孤虛悍勇華藻會性昏狂渾穆虎威郊燎郊圻濟惡驚惑驚客警秀快快跬譽禮拜寺緑竹眉角南家獰暴漚夢迫脇譜學契厚敧危删繁就簡上蓋上秋審處深語睡債桃花流桐葉戲萬變不離其宗忘帝力五等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