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躇的意思、蹴躇的詳細解釋
蹴躇的解釋
躊躇;猶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門客故意再三解勸,強他拿去,公子蹴躇不安,惟恐他不受。”
詞語分解
- 蹴的解釋 蹴 ù 踢:蹴鞠(踢球)。 踏:蹴踏。一蹴而就。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躇的解釋 躇 ú 〔躊躇〕見“ 躊”。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蹴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與發音
基本含義
指猶豫不決、遲疑不定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在行動或決策時因顧慮而無法果斷()。
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蹴:本義為“踢”或“踏”(如“一蹴而就”)。
- 躇:源自“躊躇”,表示徘徊、猶豫()。
- 兩字組合後,整體含義偏向心理上的躊躇或行為上的遲疑,強調因内心矛盾而無法迅速行動()。
-
詞源與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的“蹴躇其足”,原指因猶豫而無法邁步,後逐漸演變為形容廣義的猶豫現象()。
例句與用法
- 古籍用例: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公子蹴躇不安,惟恐他不受。”()
-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面對重大抉擇,他蹴躇良久,終未下定決心。”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躊躇、猶豫、遲疑、彷徨()。
- 反義詞:果斷、堅決、果決()。
注意事項
- 與“躊躇”的區别:
“躊躇”含義更廣,既可表猶豫(如“躊躇不決”),也可表得意(如“躊躇滿志”);而“蹴躇”僅強調猶豫不決()。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詞源,可參考《二刻拍案驚奇》或《左傳》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蹴躇
《蹴躇》一詞的意思是猶豫不決、遲疑不定。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和“身”。它的拆分筆畫數目總共為36畫。
《蹴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躊躇」。
古時漢字寫法中,蹴躇的表示方式為「躇顭」。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在做決定時蹴躇不前。
與蹴躇相關的組詞包括:躊躇、躊躇不前。
蹴躇的近義詞是猶豫、遲疑,而反義詞是果斷、堅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