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蹴躇的意思、蹴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蹴躇的解釋

躊躇;猶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門客故意再三解勸,強他拿去,公子蹴躇不安,惟恐他不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蹴躇"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躊躇"相通,主要表示猶豫不決、徘徊不前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蹴躇(cù chú)

詞性:動詞

核心義:形容人因猶豫、遲疑而腳步徘徊不前,或内心難以決斷的狀态。

例證:

"臨歧路而蹴躇,心彷徨以遲疑。"(古籍中描述行路猶豫之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冊,第128頁)、《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二、詞源與演變

  1. 字形結構:

    • "蹴"本義為踩踏、踢(如"一蹴而就"),此處引申為腳步動作;
    • "躇"通"躊",表駐足停留。

      二字組合強調"腳步反複起落卻未前進"的動态遲疑。

  2. 古今關聯:

    • 先秦典籍中多寫作"踟蹰"或"躊躇"(如《詩經·靜女》"搔首踟蹰");
    • "蹴躇"為異體寫法,見于漢魏文獻,後逐漸被"躊躇"取代。

來源:王力《同源字典》(中華書局,第312頁);《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三、近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差異 用例場景
蹴躇 強調腳步徘徊的具象動作 行路時遲疑不前
躊躇 側重心理層面的猶豫不決 決策時的内心矛盾
彷徨 含無方向感的迷茫 失去目标時的徘徊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四、古籍用例

  1. 《楚辭·九歎》:

    "蹴躇中野,郁悒而誰語。"(描寫屈原流放時彷徨荒野的孤寂)

    注:此處"蹴躇"兼具行動徘徊與内心苦悶的雙重含義。

  2. 《昭明文選·張衡〈思玄賦〉》:

    "步蹴躇以忘趣,魂惝惘而失度。"(表現神思恍惚下的步履遲疑)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楚辭》《文選》。


五、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中僅用于特定語境: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蹴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與發音


基本含義

指猶豫不決、遲疑不定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在行動或決策時因顧慮而無法果斷()。


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蹴:本義為“踢”或“踏”(如“一蹴而就”)。
    • 躇:源自“躊躇”,表示徘徊、猶豫()。
    • 兩字組合後,整體含義偏向心理上的躊躇或行為上的遲疑,強調因内心矛盾而無法迅速行動()。
  2. 詞源與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的“蹴躇其足”,原指因猶豫而無法邁步,後逐漸演變為形容廣義的猶豫現象()。


例句與用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注意事項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詞源,可參考《二刻拍案驚奇》或《左傳》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榜棰暴巫倍增标統毚毫唇齒音丹氣單行法敦弓調通丁香抖擻精神斷市兒母防盜放龍入海飛遯飛航風宇公廨田鈎搭橫道橫塞後排誨育江嶼兼金嬌媚戒世潔羞景耀金衣久将九形巋然梁麗列女傳螺角麥丹蕈梅花南庭拈相皮弁疲馑錢引青襟子清凓窮野殺力上供事例水溝死諸葛吓走生仲達宋盧特奇投地頭腦湯險脆相及銷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