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鬟結 ”。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髻。《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東女國》:“為小鬟髻,飾之以金。” 清 李邺嗣 《退山初歸取妾蔔居将遂投隱欣慰之意見于小詩》:“尚餘鵠髮如鬟結,且舉龐眉與黛齊。”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腰肢纖弱,鬟髻宛然。” 清 墅西逸叟 《過虛志感》:“﹝ 劉三秀 ﹞且踴且號,鬟髻為解,髮委地丈餘。”
“鬟髻”是古代中國女性的一種傳統發型,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鬟髻(huán jì)指将頭發盤繞成環形的發髻,常見于不同曆史時期的女性裝扮中。這種發型通常通過将頭發分成多股,盤繞成環狀或螺旋狀固定于頭頂或腦後,并可能搭配發飾(如《舊唐書》記載的“飾之以金”)。
曆史與文獻記載
文化與象征意義
鬟髻不僅是發型,更承載了審美與社會意涵。它常被用來形容女子的婉約之美(如“腰肢纖弱,鬟髻宛然”),部分文獻中甚至以發髻的形态隱喻女性的柔順或身份地位。
現代應用與複原
當代漢服複興活動中,鬟髻常出現在傳統禮儀場合,如笄禮儀式中少女梳“雙鬟髻”以示童真。這類複原實踐多參考古代壁畫、文獻及出土文物。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或不同朝代的演變細節,可查閱《舊唐書》《閱微草堂筆記》等原始史料,或參考權威曆史服飾研究論著。
《鬟髻》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婦女盤起頭發的樣子或發型。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服飾文化。在古代,女性常常會将頭發梳理得整齊、盤起來,以展現端莊、美麗的形象。
《鬟髻》中的“鬟”字包含了三個部首,分别是“髟”、“毛”、“發”,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在“鬟”字之後的“髻”字中,它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髟”、“者”,總共有10畫。
《鬟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們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大緻相同。
1. 她戴着鬟髻,穿着華麗的漢服,看起來像是古代公主一樣。
2. 這位新娘梳了一個精美的鬟髻,給整個婚禮增添了婉約的氣息。
1. 盤鬟:指将頭發盤成鬟髻的動作或樣式。 2. 鬟發:指盤起的頭發。 3. 密鬟:指盤得很密的鬟髻。 4. 褐鬟:指頭發顔色偏褐色的鬟髻。
1. 近義詞:發髻、發鬓、頭髻 2. 反義詞:散發、披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