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革脈的意思、革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革脈的解釋

中醫學名詞。脈象之一,外急而中空,常見于亡血失精之症。《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辨脈法>》“寒虛相搏,此名為革”注:“浮而且大,舉之勁急有力,謂之革。革脈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四診心法要訣上>》“浮極力革”注:“浮而極有力謂之革脈。” 晉 王叔和 《脈經·脈形狀指下秘決》:“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革脈是中醫脈象的一種,具有複合特征,以下從定義、主病、脈象特點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革脈是由芤脈(浮大中空)與弦脈(繃緊如琴弦)複合而成的脈象,表現為浮而搏指、外堅中空,觸感如按壓鼓皮,即“如按鼓皮”。其名稱源于古代對“革”(皮革)的觸感描述,最早在《脈經》等典籍中記載。


二、脈象特點

  1. 浮取明顯:輕按即可感知脈搏跳動,位置表淺;
  2. 外堅中空:脈管表面緊繃有力,但深層空虛,類似按在繃緊的皮革上;
  3. 弦急有力:兼具弦脈的繃緊感和較快節律。

三、臨床意義

革脈多提示精血虧虛或陽氣外浮,具體主病包括:


四、形成機制

中醫認為,精血虧損導緻陰不斂陽,虛陽浮越于外,脈管失于充盈,從而形成外堅内虛的革脈。現代醫學角度可能與血容量不足、血管代償性收縮有關。


五、鑒别診斷

需與相似脈象區分:

提示:革脈屬于中醫危重脈象之一,若自測發現類似脈象,建議及時就醫綜合診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革脈

革脈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革”和“脈”。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革”字的拆分部首是“革”,它是由“⺝”部首組成。它的筆畫順序是:一、橫;二、撇;三、豎;四、豎彎鈎。

“脈”字的拆分部首是“⺼”,它是由“肉”字旁組成。它的筆畫順序是:一、豎;二、撇;三、捺。

來源

“革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脈搏是人體血液流動的表現,脈搏節律和強弱可以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而“革”,指的是剝離皮膚的動作。因此,“革脈”一詞意味着以剝離皮膚來觀察脈搏的健康狀況。

繁體

在繁體字中,革脈的寫法則變為「革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革脈”這一詞,拆分的部首和筆畫與現代相同,寫法也相近。然而,在古代的書寫中,字形會有一些變化。

例句

例句1: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的革脈,判斷出了他的病情。

例句2:按摩師利用革脈的技巧,幫助人們放松身心。

組詞

革命、脈絡、脈沖、革新、血脈、脈搏等。

近義詞

脈搏、肉搏、革新、改革等。

反義詞

皮肉、保守、停搏、恢複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