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關鑰 ”。1.鎖匙。《墨子·備城門》:“五十步一方,方尚必為關籥守之。” 孫诒讓 間诂引 蘇時學 曰:“關籥即管鑰。”《西京雜記》卷六:“復入一戶,石扉,有關鑰。”《新唐書·西域傳下·康》:“城有巨窟,嚴以關鑰。”
(2).比喻控制,約束。《三國志·魏志·傅嘏傳》“ 嘏 弱冠知名”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 鄧玄茂 有為而無終,外要名利,内無關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何晏 、 鄧颺 有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無關籥。”
(3).猶關鍵。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六章》:“故下雲‘誠中形外’,‘心廣體胖’,皆以明夫意為心身之關鑰。”參見“ 關鍵 ”。
關籥,漢語詞彙,讀音為guān yuè,原指門闩與鎖鑰,後引申為關鍵、樞紐之意。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墨子·備城門》載:"門關再重,關籥必堅"(來源:《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指城防設施中的重要部件。宋元時期詞義擴展,《宋史·職官志》稱"樞密院掌軍國機務,乃朝廷之關籥"(來源:《辭源》修訂本),喻指國家核心機構。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領域,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關"字時強調"關籥猶關鍵也"(來源:《古代漢語詞典》),指事物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建築學範疇,《營造法式》記載古建築門制時,詳述關籥結構"以青銅鑄,長二尺三寸"(來源:《中國建築術語辭典》),具體指古代門禁系統的金屬構件。
“關籥”一詞在古漢語中較為少見,具體含義需結合“關”與“籥”的獨立釋義及文獻用例綜合推斷:
“關籥”可能為“門闩與鑰匙”的合稱,代指門戶開閉的關鍵工具。類似結構的詞如“關楗”(橫木為關,豎木為楗),均與閉門裝置相關。
需注意“關籥”可能為“關楗”或“關鍵”的形近誤寫。若需更精準考據,建議核查《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具體古籍用例。
“關籥”可初步解釋為門闩與鑰匙的組合,或泛指控制門戶/事務的核心關鍵,具體需結合語境進一步判斷。
百身闆刀面爆竿标新競異冰原偲偲采醴償其大欲蟾桂谄口帝藉坊院泛林封埴負謾福壤複試高度計高呼滾杠河東畫粉繪像翬翟護理員奸逆奸胥兼疑絞帶捷捷金刀井竈禁衛兵峻直苛役空聲庫儲酷刻懔懔林栖谷隱六工銮和賣客凝愁抨擊乞丐相親串秋田器遇趣操然許腮巴子聖谛生擒審結鎖鎖讬紙溫裕窩窩頭限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