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重的勞役。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浮費省而物不屈於求須,苛役蠲而農不妨於耘耨。” 元 周權 《長城》詩:“猶傳鬼神風雨夕,知是當時苦苛役。”
苛役是漢語複合詞,由“苛”與“役”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苛刻、繁重且殘酷的勞役或差役。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及文獻用例角度詳細闡釋: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苛”意為嚴酷、繁重,“役”指勞役、差事。“苛役”特指統治者強加于百姓的殘酷而沉重的勞役,常導緻民不聊生。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9卷第112頁。
《辭源》(第三版)
強調其曆史語境:古代官府征調民力從事無償勞動(如修築長城、開鑿運河),若強度過大、條件惡劣,則稱為“苛役”。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2015年修訂版,第1473頁。
《說文解字》釋為“小草也”,引申為瑣碎、嚴酷。在“苛役”中側重表達壓迫性、不近人情的特性。
甲骨文象人持殳(兵器),本義為戍邊、勞役,後泛指強制性的體力勞動。
二字組合後,凸顯強制性與殘酷性,如《新唐書·食貨志》載:“苛役繁興,民不堪命”。
古代語境:
《聊齋志異·促織》中“裡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辄傾數家之産”,側面反映苛役(此處為變相勞役)對百姓的摧殘。
來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華書局校注本。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可延伸指不合理的高強度工作負擔,如“杜絕企業以績效之名行苛役之實”。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年,第738頁。
“苦役”(側重肉體折磨)、“重役”(強調勞動強度),但“苛役”更突出制度性壓迫。
“輕徭薄賦”(指寬松的勞役與稅收政策,見于《孟子·梁惠王上》)。
“苛役”本質是制度性壓迫工具,其釋義需緊扣“殘酷性”“強制性”“超負荷性”三重特征,曆史文獻與現代詞典均指向其對民衆生存權的剝奪,屬典型的負面社會現象詞彙。
“苛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苛役”指繁重且殘酷的勞役或壓迫,由“苛”(嚴厲、殘酷)和“役”(勞役、驅使)組合而成,強調勞動條件惡劣或遭受不公對待。
多用于描述曆史或文學中的壓迫性勞役,如古代大型工程(長城、運河)的修建,或比喻現代社會中不合理的繁重負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3、6等來源。
愛國布百動不如一靜白鳳皇跋前踕後本剽變統閉明塞聰波駭雲屬博邪躔結持滿出價瘁瘁地震震級獨殺二精返觀内視梗河公族大夫橫行略簡銳豭豚譏謗雞不及鳳揪結舊址棘蒬姬周巨編考秩口貨口溜子琨庭聯運靈談鬼笑力排衆議輪指猛奮密契肭朓盤璞飄拂劈頭前軍潛客切錯權強讓價上工勢籍水暈屬思台币甜口兒蜩鼹通權馱鈴未蔔無風作浪五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