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叛逆不忠的人。《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臣等備位,不能匡救禍亂,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周書·賀拔勝傳》:“将軍首舉義兵,共除姦逆。”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一節:“他( 唐太宗 )使 高士廉 等撰《氏族志》,收集全國士族家譜,依據史書,辨别真假,考正世系,推進忠賢,貶退奸逆,分清高低,定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
“奸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可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極端的不忠或背叛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三國志》《周書》等典籍,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的釋義。
《奸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心懷不軌,背叛忠誠,對國家和人民不忠實。
漢字《奸逆》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大”字部首,右邊是“辛”字部首。《奸逆》共有10個筆畫。
《奸逆》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此詞多用于描述背叛國家、叛逆不義的行為。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很多關于《奸逆》的記載。
《奸逆》在繁體中為「奸逆」。
在古代,有時會将《奸逆》中的“辛”字換成“刀”字,寫作“儉刅”。
1. 他因為被指控為奸逆,最終被************。
2. 這個國家英雄的背叛被認為是一種奸逆行為。
1. 奸詐
2. 逆流
3. 反逆
4. 忠誠
1. 背叛
2. 叛逆
3. 叛國
1. 忠誠
2. 服從
3. 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