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帝藉的意思、帝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帝藉的解釋

亦作“ 帝籍 ”。天子象征性的親耕之田。《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禦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 孫希旦 集解:“天子藉田千畝,收其穀為祭祀之粢盛,故曰帝藉。”《淮南子·時則訓》:“舉五穀之要,藏帝藉之收於神倉。” 漢 張衡 《東京賦》:“躬三推於天田,修帝籍之千畝。” 宋 黃庭堅 《同錢志仲飯籍田錢孺文官舍》詩:“帝籍開千畝,農功先九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帝藉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專有名詞,指代天子親耕的農田。該詞由"帝"(天子)與"藉"(耕作)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周禮》記載。《周禮·天官·甸師》明确記載:"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齍盛",這裡的"王藉"即帝藉,專指周天子舉行藉田禮時耕作的田地。

在祭祀體系中,帝藉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禦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說明帝王通過親耕儀式示範重農政策,收獲的谷物專用于供奉天地、宗廟的祭品。漢代鄭玄注《周禮》時特别強調:"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藉田",揭示其"借民力而作"的政治内涵。

從禮制沿革來看,帝藉制度自周代确立後,曆經秦漢至明清持續施行。《漢書·文帝紀》記載文帝二年"開藉田,朕親率耕",唐代杜佑《通典·禮六》詳細記載了藉田禮的儀軌流程。北京先農壇現存的明清藉田遺址,正是這一制度延續至封建時代晚期的實物見證。

詞義演變方面,"帝藉"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天子象征性耕作的土地",現代《辭源》修訂本補充說明其"具有勸課農桑的政治示範作用"。該詞彙至今仍存在于"藉田禮""親耕大典"等傳統文化表述中,成為研究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與政治禮儀的重要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帝藉”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帝王禮儀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帝藉”指古代天子象征性親耕的田地。這一儀式稱為“藉田禮”,通過帝王親自耕作(實際多為象征動作),表達對農業的重視,并祈求豐收。田地收獲的谷物用于祭祀,稱為“粢盛”。

2.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3.其他可能的含義

部分文獻中,“帝藉”也寫作“帝籍”,可引申為:

4.儀式意義

帝王親耕“帝藉”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

5.現代理解

如今“帝藉”主要用于曆史研究,常見于古籍文獻和禮儀制度分析中。例如,研究古代帝王祭祀體系時,需結合“帝藉”制度探讨其社會功能。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淮南子》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詞條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毀保攝褊躁閉藏袹複單父琴皴理丹紫點焊丁點兒鰪鱂法崖風媚伏伏臘臘伏戲蓋頭換面供器旱芹函箱陣合衣畫卷圜視回帆恚目堅滑夾疑跽跗咭力骨碌經承近午窘懼扣浪寬話款實憐貧敬老黎旦劣迹昭着旅榇毛藍眽眽墓木拱矣念記泥窪子盤虬遷迻潛蹤匿影傾銷全勝沈博恃賴侍燕水牕松钗田夫野老鐵利同録違衆鑲面邪炁系風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