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諾;信守諾言。《隋書·李密傳》:“使者利其金,遂相然許。”《新唐書·李華傳》:“内謹重,尚然許。”
“然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一、基本含義
二、其他可能的解釋
2.可能性存疑的承認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雖承認某種可能性,但認為不可靠”,如“然許此事可行,仍需謹慎”。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可能與古義存在差異。
三、字義拆解
四、使用建議
在古籍閱讀中優先采用“承諾”含義;現代語境下若遇成語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可參考《隋書》《新唐書》等文獻案例加深理解。
《然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表示“如此”的意思。它常用于表達同意、答應或确認的态度。
《然許》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和“讠”。其中,“火”是表示火焰的意思,“讠”是表示言語的意思。
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然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詩經》。在《詩經·小雅·常棣》中,記載了“然許勿害,願保爾室”這樣的句子,意思是“願意保護你的家庭,不會傷害你”。這裡的“然許”被用作答應和同意的表達。
《然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然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體的寫法。例如,在金文和篆文中,可以寫成「而賉」,在小篆中可以寫成「而許」。
- 你希望我幫助你完成這個任務嗎?
- 然許,非常感謝你的幫助!
- 然則:表示轉折,然而的意思。
- 是的、可以、确實
- 不是、不可以、否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