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曆。 南朝 宋 鮑照 《還都道中》詩之三:“薄止閭邊亭,關歷險程路。”
(2).猶浏覽。《魏書·儒林傳序》:“ 劉芳 、 李彪 諸人以經書進, 崔光 、 邢巒 之徒以文史達,其餘涉獵典章,關歷詞翰,莫不縻以好爵,動貽賞眷。”
"關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關隘所需的憑證或文件,類似于現代的通行證或護照。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官方通關憑證
"關曆"指古代行人或商旅通過關隘、城門時,向守關官吏出示的官方證明文件。該文件需載明持有人身份、事由、目的地等信息,經查驗無誤後方可放行。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第12卷第37頁。
引申為經曆、經過
由"通過關隘"的本義衍生,"關曆"亦可泛指經曆某一過程或階段,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451頁。
《後漢書·百官志》
"凡民出入關梁,持符傳、關曆以度。"
釋義:百姓出入關隘橋梁,需持符傳(通行證件)或關曆通過。
說明:此處"關曆"與"符傳"并列,明确其作為通關文書的性質。
《宋書·索虜傳》
"商賈往來,皆驗關曆,無者沒其貨。"
釋義:商人經商通行,均需查驗關曆,無憑證者貨物沒收。
說明:反映"關曆"在貿易活動中的強制性作用。
"關曆"制度體現了古代關津管理與戶籍控制的緊密結合。自秦漢起,中央政權通過關禁系統(如函谷關、玉門關)稽查流動人口、維護邊境安全,而"關曆"即是該制度的核心載體之一。其形制可能為木牍、竹簡或絹帛,後期逐漸被"過所"(唐代通行證)取代。
來源: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古代關津制度研究》(2018年)。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法制、交通史的學術文獻。日常表達"經曆""過程"等意時,建議改用通用詞彙(如"經曆""曆程"),避免歧義。
“關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
一、經曆
指親身經過或體驗某種境遇。例如南朝宋詩人鮑照在《還都道中》詩之三中寫道:“薄止闾邊亭,關曆險程路”,描述行路中經曆的險阻。該用法在《魏書·儒林傳序》中也有體現,通過“關曆詞翰”等表述,強調對典籍文獻的深入涉獵。
二、浏覽
表示粗略地觀看或閱讀。如《魏書》提到學者“關曆詞翰”,指他們廣泛接觸文學創作領域。此意與“涉獵典章”并列,體現出對知識的廣泛接觸而非精研。
字義分解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百乘杯水之謝摽蕝标韻鞞婆槽床纏挽仇害處士丹檻折捯氣颠倒錯亂都郛方差反面教員翻意高直隔音貫絕挂屏觚簡何以家為合照歡睦賄買翦弊建儲驕讦教師節記認己巳之變吉他久歸道山祭竈戄然鈞谕口瘡寥天靈丘臨塗留都厘整亂紛紛枚列難分難舍千裡蒓羹清邁青紫被體人為濡愞瑟調琴弄石女式燕鐵牌托爾斯泰脫套突破途飾網開問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