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治理整頓。 晉 曹毗 《歌高祖宣皇帝》:“應運撥亂,釐整天衢。”《宋書·武帝紀上》:“ 桓玄 雖欲釐整,而衆莫從之。” 明 張居正 《與荊州趙知府汝泉書》:“但縣事廢弛已久,釐整似當以漸。”一本作“ 釐振 ”。
(2).謂整理修訂書籍。 明 歸有光 《<荀子>序錄》:“而今篇中亦多有失倫次者,餘欲重加釐整。”
“厘整”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兼具書面語與口語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釋義
“厘”本義為整理、治理,《說文解字》釋為“家福也”,引申為細微調整;“整”指有條理地整頓。二字組合後,特指對事物進行系統化、精細化的整理或改革。例如《明史·職官志》載:“命官厘整賦役,均平如一”,即指官員系統化調整賦稅制度。
二、引證與使用場景
三、權威參考來源
本釋義綜合參考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厘”與“整”的構詞解析,以及漢典網(zdic.net)收錄的曆代文獻用例。
“厘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治理整頓
指對事務、制度或社會秩序進行系統性調整和規範。例如《南史·孔靖傳》中“厘整浮華,翦罰遊惰”,強調通過治理整頓消除浮華風氣。
整理修訂書籍
特指對文獻、典籍的整理和修訂工作。明代歸有光在《<荀子>序錄》中提到“餘欲重加釐整”,即表達重新整理修訂的意圖。
構詞溯源
“厘”本義為治理(如《尚書》中“允厘百工”),後衍生出計量單位(如厘米、厘升)和微小之意;“整”指完整、有序。組合後強調系統性、規範化的整理或治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曆史文獻、政策文件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日常使用較少。例如晉代曹毗《歌高祖宣皇帝》中“應運撥亂,厘整天衢”,指通過治理恢複社會秩序。
如需進一步了解“厘”的詳細釋義(如計量單位、構詞規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典。
闇薄悲梗本言波羅蓋不贍殘花丞相除非蠢居粗暴都部二適法币飛刍鋒铓畢露豐饍膚引隔二偏三豪厘鶴舊幻法荒頓火齊粥剪迳建始殿堅貞不屈教友挾辀箕風畢雨寄籍鏡花緣景像君伐懇辭款話類乎陵忽流煙美好南車納鞋平遣遷土全民區物人民群衆缛麗三寸雞毛三元及第曬簟擅壑專丘燒堿述懷塌趿挑泛庭圃橦末剸犀屯變危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