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慢并攻擊人短處,揭人陰私。《後漢書·袁安傳》:“ 憲 險急負埶,言辭驕訐,至詆毀 安 。” 李賢 注:“訐,謂發揚人之惡。”
“驕讦”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素進行解析。該詞由“驕”與“讦”二字複合而成,其核心語義可概括為:以傲慢的态度攻擊或揭發他人。具體釋義如下:
“驕”的本義與引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P.678;《說文解字注》卷十上。
“讦”的語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P.683;《古代漢語詞典》P.717。
“驕讦”的複合含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縮印本)P.3952(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來源:《論衡·累害篇》;《漢語大詞典》P.3952。
現代辭書釋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P.3952;《中文大辭典》第18冊P.321。
“攻讦”側重揭露行為本身(中性偏貶),而“驕讦”強調攻擊時的傲慢态度(貶義更強)。
“驕谄”指對上谄媚、對下驕橫(如《朱子語類》:“驕谄是常情相背”),與“驕讦”的攻讦性不同。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P.678;《朱子語類》卷十三。
“驕讦”作為古漢語複合詞,生動刻畫了以倨傲之态揭人短處的行為模式。其釋義需緊扣“驕”(傲慢)與“讦”(攻讦)的語素關聯,并依托權威辭書及文獻用例佐證。在現代語境中雖罕用,但對理解傳統人際倫理批判具有參考價值。
注: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釋義嚴謹,符合學術規範。
“驕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jiāo jié,意為傲慢并攻擊他人短處、揭發隱私的行為。其中“驕”指自大傲慢,“讦”指揭發他人陰私或過失。
文獻出處 源自《後漢書·袁安傳》記載的“憲險急負埶,言辭驕訐”,描述人物性格的跋扈與攻擊性。李賢注中明确“訐”為“發揚人之惡”,即揭露他人惡行。
構成分析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罕見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語境中。使用時需注意其貶義色彩,暗含對他人的惡意揭露。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古代注疏資料。
闇投幫場兒半無産階級被襆鵖鴔鼻涕伯通橋蒼天岔出昌衍重版慈良從納從奴翠羽明珰道家定亂扶衰豆莫婁恩甚怨生非此即彼鳳起高傲自大高岑工程貴老詭殊回娘家劍衣監議桀駿京報連登黃甲經星禁脔金檢金泥玉檢铠衣寬懈莅莅蜜戀南鍼蓬蒿皮科兒迫守寝帳起寝取回人據儒術蛇形世慮守歲陶硯跳傘塔庭議污面烏雲壓頂遐朗鄉蠹鰕須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