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历。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诗之三:“薄止閭边亭,关歷险程路。”
(2).犹浏览。《魏书·儒林传序》:“ 刘芳 、 李彪 诸人以经书进, 崔光 、 邢峦 之徒以文史达,其餘涉猎典章,关歷词翰,莫不縻以好爵,动貽赏眷。”
"关历"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关隘所需的凭证或文件,类似于现代的通行证或护照。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官方通关凭证
"关历"指古代行人或商旅通过关隘、城门时,向守关官吏出示的官方证明文件。该文件需载明持有人身份、事由、目的地等信息,经查验无误后方可放行。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2卷第37页。
引申为经历、经过
由"通过关隘"的本义衍生,"关历"亦可泛指经历某一过程或阶段,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51页。
《后汉书·百官志》
"凡民出入关梁,持符传、关历以度。"
释义:百姓出入关隘桥梁,需持符传(通行证件)或关历通过。
说明:此处"关历"与"符传"并列,明确其作为通关文书的性质。
《宋书·索虏传》
"商贾往来,皆验关历,无者没其货。"
释义:商人经商通行,均需查验关历,无凭证者货物没收。
说明:反映"关历"在贸易活动中的强制性作用。
"关历"制度体现了古代关津管理与户籍控制的紧密结合。自秦汉起,中央政权通过关禁系统(如函谷关、玉门关)稽查流动人口、维护边境安全,而"关历"即是该制度的核心载体之一。其形制可能为木牍、竹简或绢帛,后期逐渐被"过所"(唐代通行证)取代。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古代关津制度研究》(2018年)。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研究古代法制、交通史的学术文献。日常表达"经历""过程"等意时,建议改用通用词汇(如"经历""历程"),避免歧义。
“关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经历
指亲身经过或体验某种境遇。例如南朝宋诗人鲍照在《还都道中》诗之三中写道:“薄止闾边亭,关历险程路”,描述行路中经历的险阻。该用法在《魏书·儒林传序》中也有体现,通过“关历词翰”等表述,强调对典籍文献的深入涉猎。
二、浏览
表示粗略地观看或阅读。如《魏书》提到学者“关历词翰”,指他们广泛接触文学创作领域。此意与“涉猎典章”并列,体现出对知识的广泛接触而非精研。
字义分解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古籍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比类合义剥茧抽丝财务公司藏府残溃黜落法跢伫登高琱璚抵近射击发生风布风籁风棹幞囊刚慠高级职员歌风台勾注光头顾姑鬼磷诃利帝母狠赳赳何与火轮神舟戒慎借尸还魂旌罕可地镰刀雒阳鹅猫猪麻事面似靴皮秘箓民粮湣湣摹效母子奈何天儜拙平直迁情桥泄庆阀清业穷坎忍辱求全三支涩辞盛口圣令深居四出文钱剔灯土民吴蜀闲深里小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