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己巳之變的意思、己巳之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己巳之變的解釋

也稱土木之變。指 明 英宗 被 瓦剌 俘于 土木堡 事件。 明 正統 十四年(公元1449年), 瓦剌 貴族 也先 率兵攻 明 。宦官 王振 挾持 英宗 統兵五十萬親征,至 大同 ,聞前方小敗,即驚慌後撤,行軍至 土木堡 (今 河北 懷來縣 東)被敵軍追及,倉猝應戰,死傷過半, 英宗 被俘, 王振 也為亂軍所殺。因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明史·張欽傳》:“ 英宗 不聽大臣言,六師遠駕,遂成己巳之變。”參見“土木之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己巳之變”是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農曆己巳年)後金(清朝前身)軍隊突襲京畿地區的重大軍事事件。後金大汗皇太極率軍繞道蒙古,突破長城防線,直逼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或“己巳虜變”。該事件标志着明王朝邊防體系的崩潰,并對後續政局産生深遠影響。

事件背景

明朝末期,後金崛起于遼東,袁崇煥主持的“關甯錦防線”曾一度抵禦其南下。但皇太極為打破僵局,選擇繞開山海關,聯合蒙古喀喇沁部,從喜峰口、龍井關等長城薄弱處突入内地。

戰役經過

  1. 後金突襲:1629年冬,皇太極親率八旗軍分三路突破長城,攻占遵化、薊州等地,迅速逼近北京。
  2. 北京保衛戰:袁崇煥聞訊後率關甯鐵騎星夜馳援,于廣渠門、左安門等地與後金軍激戰。據《明史·莊烈帝紀》記載,崇祯帝中反間計,誤信袁崇煥“通敵”,将其下獄。
  3. 軍事對峙:後金軍劫掠京郊州縣後,次年春因補給困難北撤。

曆史影響

  1. 袁崇煥之死:1630年袁崇煥被淩遲處死,明廷自毀長城,《崇祯實錄》評其“天下冤之”。
  2. 邊防崩壞:事件暴露明朝九邊防禦漏洞,此後後金五次繞道入關劫掠。
  3. 政局動蕩:加速了明末農民起義爆發,如《明季北略》載“流寇始熾于陝”與此役導緻的財政崩潰直接相關。

網絡擴展解釋

“己巳之變”在曆史上有兩種不同指向,需根據具體年份區分:

一、1449年土木之變(主流含義)

事件背景
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50萬大軍親征瓦剌,因指揮失誤導緻慘敗。
關鍵經過


二、1629年後金攻明之戰(少數文獻記載)

事件背景
後金皇太極繞道蒙古突襲明朝京畿,意圖瓦解關甯錦防線。
關鍵經過


注意

因“己巳”為幹支紀年,60年一輪回,兩事件相隔180年。通常曆史教材中“己巳之變”多指1449年土木之變,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巴馬子徧行敕答馳俠存摺打公司大喬打業錢剟削飛變豐浸杠子管道傀民還返亥豕豪蕩鶴關驩喜慧光局域網坎帕拉空枝老爺爺獵逐裡面靈元喽羅美莊漠泊鳥驚魚駭娉币溥愛牽戀潛卻僑寄戚舊欽信窮鳥入懷取合稔色如或塞塵商賜善曉少譴沈宋設庠疏遺瑣裡所期體貳通天台突駕拖拖拉拉帷戶位居文明棍五鼎亨鰞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