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标以示其事。摽,通“ 标 ”。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殭僧》:“ 義 下塔不三四步,捧心大叫一聲而絶。 李公 遂令摽蕝其事,瘞於其下。”
“摽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分析:
單字解析
組合推測
兩字連用可能指古代禮儀中設置茅草标記的行為,如《史記》載“置茅蕝”以标方位。結合“摽”的“标示”義,“摽蕝”或指通過束茅草劃定儀式區域或标明席位,屬禮制範疇。
使用建議
該詞罕見,未見于常規詞典。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或參考《漢語大字典》《說文解字注》等專業辭書,亦可考察《周禮》《儀禮》等文獻中類似表述。
建議提供更多語境以便進一步精準釋義。
《摽蕝》(bìo xuē)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手”(手部),右邊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整個詞共包含了11個筆畫。
《摽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意思是指摘取或采摘花草。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摽蕝」,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摽蕝》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摽薛」。漢字的演變經曆了多個朝代,書寫風格和規範也有所差異。
1. 今天我去公園摽蕝了一束鮮花。
2. 祖母喜歡摽蕝,她經常在花園裡采摘各種花草。
摽蕝是一個動詞詞語,可以在組詞中充當動詞的基礎部分。例如:摽草、摽花、摽果。
近義詞:采摘、摘取、采集。
反義詞:種植、培植、栽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