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聲音柔和而略帶顫動。 茅盾 《創造》:“于是在軟顫的笑聲中, 娴娴 偎在 君實 的懷中,給他一個長時間的吻。”
“軟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主要與聲音或狀态的描述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聲音特征
指聲音柔和而略帶顫動,常用于文學描寫。例如茅盾在小說《創造》中寫道:“于是在軟顫的笑聲中,娴娴偎在君實的懷中……”。這種用法強調聲音的輕柔與細微波動,多用于形容笑聲、語調等。
身體狀态(較少見)
部分來源提到“軟顫”可表示因恐懼或緊張導緻的身體顫抖,但這一解釋的權威性相對較低,且其他多數資料未提及。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文學作品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茅盾《創造》的原文片段。
《軟顫》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用于形容人或物體在運動或震動時呈現出柔軟而顫動的狀态。它可以用來形容肌肉、葉片、繩索等具有柔軟性質的物體或生物。
根據《康熙字典》,《軟顫》的部首是“⻜”(飛),總筆畫數為22畫。
《軟顫》一詞的來源與中國古代醫學有關,它指的是人體肌肉在疾病或體虛時出現的無力顫動症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延伸到形容其他物體和生物的顫動特性。
《軟顫》的繁體字為「軟顫」。
古代漢字中的《軟顫》寫作「軟顫」或「軟顲」,在繁體字形成之前的書籍和文獻中常見這樣的寫法。
1. 她站立時,雙腿微微地軟顫着。
2. 這片樹葉在微風中輕輕地軟顫着。
1. 軟綿綿
2. 顫抖
3. 柔軟
4. 顫音
1. 柔軟
2. 顫動
3. 震顫
4. 細顫
1. 堅硬
2. 穩定
3. 靜止
4. 強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