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過惡可言,亦無良善足稱。《漢書·趙敬肅王劉彭祖傳》:“﹝上﹞問 武始侯 昌 ,﹝宦者﹞曰:‘無咎無譽。’上曰:‘如是可矣。’遣使者立 昌 ,是為 頃王 。”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後漢書·鄧彪張禹傳贊》:“ 鄧 張 作傅,無咎無譽。”
“無咎無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相關篇章。
《無咎無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責備也沒有贊譽。它用來形容某個行為或事情既沒有負面效果,又沒有積極的評價。
《無咎無譽》的拆分部首是無、口、言和言,其中無部表示否定、否認;口部表示和咽有關;言部表示與語言相關的含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4,無部2畫,口部3畫,言部9畫。
《無咎無譽》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上》:“君子無咎無譽。”意思是指高尚的人不會有過錯,也不會受到诋毀和詛咒。在這之後,這個成語便被廣泛使用。
《無咎無譽》的繁體字為「無咎無譽」。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無咎無譽》在古時的寫法為「無咎無予」,其中「予」是當時對「譽」的寫法。這種寫法也能被看作是一種異體字,即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使用的不同字形表達。
1. 他在工作中從不抱怨,也沒有得到任何表揚,可以說是一位無咎無譽的職員。
2. 這部電影沒有引起轟動效應,評價也不高,可以說是一部無咎無譽的作品。
1. 無咎:沒有責難。
2. 無譽:沒有贊譽。
3. 有咎:有過失或責備。
4. 有譽:有贊譽或口碑。
無可奈何、漠不關心、無為而治、無所謂
有過錯、受到诋毀、備受贊揚、備受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