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皋芦的别称。 唐 陆羽 《茶经·源》:“瓜芦木出 广州 ,似茶,至苦涩。”参见“ 皋卢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皋芦》。
瓜芦(guā l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主要涉及植物学和中医药领域,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释义:
古茶树的别称
指代生长于中国南方(如岭南、福建)的野生茶树,叶形似茶而味苦涩。唐代陆羽《茶经》载:“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此名称在古代文献中特指与栽培茶树近缘的野生种,常见于地方志或农学著作中。
来源:《茶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栝楼”的地方异名
在部分方言中,“瓜芦”与“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通用,因其果实形似瓜、根茎类芦而得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及栝楼“又名天瓜、泽姑,江淮间呼为瓜芦”,反映地域命名差异。
来源:《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作为“栝楼”的药用部位
瓜芦在中医典籍中多指向栝楼的果实或根(天花粉),具有清热化痰、润燥通便等功效。例如:
来源:《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瓜芦”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描述为“南越茶苦而似茗者”。宋代《证类本草》进一步区分:“瓜芦非茶类,惟叶相似。” 可见其命名源于形态类比,但因地域和时代变迁,逐渐与“栝楼”混淆。现代规范中药名已统一为“栝楼”,而“瓜芦”作为古称保留于文献研究。
来源:《中国药学史参考》(中医古籍出版社)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及历代本草文献考据,学术定义以现行国家标准《中药学名词》为准。
“瓜芦”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代一种植物,具体解释如下:
“瓜芦”本质为植物名,特指皋芦,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其形态与特性。若需引用其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隘路拜见版籍悲憯变工碧玉花逋叟长悌承光陈力列大谱儿地面气压独运二叔发点翻查封闭疗法公饯骇眙行列寒藤豪骏合闻合衷共济后交黄黄剪剔角节镜囊精银九二隽资劳尊驴头不对马嘴马户册茅栋木马能手辇输逆境驽孱怒艴平面图乾粉前亲晚后起稼秋荐人困马乏石鲗水啮随机隧志索具外四路王守仁晚学未来学汙损孝节小坐